从昭陵之“魂”看“贞观之治”,太宗皇帝为何英魂长存野史趣闻

2018-10-31 23:10:33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其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昭陵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其中,许多贞观时期的良臣猛将就陪葬于此,如魏征墓、房玄龄墓、阿史那墓、程咬金墓等。他们生前就紧密围绕在唐太宗身边,至死竭忠尽虑。:唐太宗作为最高统治者,其个人魅力无疑是贞观之治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唐帝国这艘大船在航行过程中,单靠英明睿智的舵手一人是无法走得平稳的,还需要很多能力超群的水手从旁辅助。

贞观一朝,人才济济。唐太宗在用人上知人善任,能根据人才的不同特点加以合适的任用,使得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能。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不讲亲疏远近、不看门户高低、不论故旧仇嫌、不分地区民族,从而笼络了一大批精英人物,并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爱戴。

正是唐太宗开明、进步的人才思想和用人政策,打造了一支高效的管理团队,这对于贞观时期政治的稳定和政策的有效实施起了重要作用。以唐太宗为首的贞观团队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他们把百姓安乐作为毕生的追求目标,锐意进取,创造了古代社会的盛世局面,并对后世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从唐代开始,历代帝王都委派官员代表朝廷祭祀昭陵。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当中,唯昭陵在其以后形成了“祭坛”。贞观时代处处闪动着以人为本的光辉,唐太宗的这一思想为后世树立了典范是贞观时期最被后人称道的地方。

昭陵在长安西边醴泉县(今陕西礼泉)九峻山的最高峰上,是李世民生前亲自选定的地点。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死后,就先葬进陵里。这时把李世民的灵柩送进地下的玄宫,和她合葬到一起。玄宫里照例陈设了生前用过的衣饰、器具和大量金宝、珠玉,东西厢还排列着放置石函的石床。石函的铁匣里,珍藏着李世民最心爱的法书名画,著名的《兰亭序》据说也在里面。

地面上的气势当然更雄伟,陵园的周国长达六十公里,有垣墙围绕,中间有祭祀用的献殿,有供李世民灵魂活动的寝宫。垣墙背面也和大内一样叫玄武门,门外陈列着降服或亲附“天可汗”李世民的十四位少数民族首领石像。

门内东西两边陈列李世民打天下时牺牲了的战马的石刻浮雕,有平薛仁果时的白蹄乌,平宋金刚时的特勒骠,平王世充、窦建德时的青骓,平东都时的飒露紫,平刘黑阔时的拳毛驕,也就是

后人通称的“昭陵六骏”,用来宣扬李世民的战功。陵园外围,还先后陪葬有妃嫔、皇子、公主、将相大臣文武百官以及少数民族将军等,一共一百五十六座坟墓。如果李世民地下有灵,也有这些人像生前那样给他摆出内廷外朝的排场。

本文作者:我爱吃灌饼(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