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剖析:速位与阿里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野史趣闻

2018-10-31 23:08:25

最近因为阿里旗下口碑运用了与速位“相同”的快餐取餐柜事件,速位公司年轻的女CEO公众号发文怒怼阿里,引发关注。最近朋友圈被一些相继转载,公布了在口碑活动现场的照片,拉起了黑字白条的横幅,一幅要声讨巨无霸的架势,并直接配文要大家帮忙转发,扩大影响。

扩大影响,说得好,问题就在这!

仔细看了相关的报道,文章中充满了“对撕”、“刺头”、“你爹叫你回去查专利”、“以卵击石可算失去理智、然而创业者的疯狂,又岂止与螳臂当车”、“以命相博”、“嫁人当嫁程序员 合伙要找谢世煌”等言语。

速位至少犯了三个错误:

第一既然有专利,走法律程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即可,不必骂街式地到处“相博”。

第二处处将自己放在一个悲情的位置上,无非是彰显小公司、创业者、年轻女性的不易,提示性同情感怀。

第三是借机炒作的意图明显。反观口碑并未来相关的回应,撕逼解决不了问题。

平心而论,速位的模式有其部分的市场性,但缺陷也十分明显。首先速位模式是一种重资产投入模式,在快餐厅设置一个取餐柜,用户用手机远程点餐,服务员提前准备好饭菜,用户到店后自取消费,线上完成支付。

这个模式解决了什么问题?到店点餐和手机提前点餐之间的时间差和空挡期,对店家和用户的翻台率和就餐效率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同时应该看到,获客成本居高不小,该模式要同时对应商家和用户两个终端,执行难度太大。

简单地说,比如在重庆,最近连晴高温,谁会在办公室掐着时间点好饭,然后步行到餐厅去取?速位的取餐柜冬季不保温、卫生资质尚不完善,对用户的一点时间效率需要用户高度的配合和执行。

对商家而言,特别是对于大型连锁快餐店,收银系统是一个庞大而精密验算的体系,速位的模式带来的不仅是一个柜子,而是一套另外的支付系统和订单处理系统。说到这很多人就明白了,这样的体系在云计算和SAAS系统的今天,如果不能系统覆盖,靠单店突破,很难形成数据端口打通和整体覆盖。

这就是速位系统除了几个大店的示范点,基本上都停留在零售快餐小店的原因。这还不包括快餐店引入该系统以后造成的店内点餐和提前配送之间的矛盾和成本增加。当然速位宣称给商家节约了1-2个店员,而实际情况正相反。

这些背景导致了速位在创业路径和投资选择上的困难。客如云系统、奥玛电器等企业为什么选择投资速位?现在看来绝对不是因为创业空间的空白和未来预期的成长。只是将速位的整体体系看做未来智能餐饮发展趋势硬件软件的一种“小白鼠”的尝试,其目的是为了未来更庞大体系、数据链和终端市场的一种预期投资。

偏偏这个小白鼠又不安分。

“看似弱女子,从重庆潼南偏远农村走出来的她,割过猪草,练过武术,打过小偷,干过拆迁,混过外企,总之,彪悍人生无需解释”。这是一段几乎见人就讲的年轻85后女CEO的人生故事。除了彪悍是真,其余的是真?尽调工作做得不仔细呀。

快餐行业的未来,现在趋势已经很明显了。庞大的快餐市场份额被外卖公司划分,到店消费智能便捷是未来服务的趋势。但快餐的概念不能混淆于餐饮。中国人吃饭是非常讲究仪式感的,菜品、服务、就餐环境、私密性、体验感都是非常看重的东西。但这是餐饮,不是快餐。快餐的消费主力人群是打工族,上班族,最多美化一下,叫白领。就餐主要集中在中午快捷地解决吃饭,对舒适性、就餐环境、就餐体验、排队、菜品质量、服务追求不是那么高。

而速位主打的“不排队”概念,是否真的切合了用户实际需求,这位年轻的女CEO策划功底有待提高呀。一句话:如果不愿意排队,吃快餐的人会首选外卖还是用速位点,然后去餐厅吃不言而喻。

正因为自身有种种问题,三、四年间,速位的市场份额不见增加,一个单店的下单量常年维持在几十单,多也不过100多、200多一点。如此困境让企业不去思考定位、市场、推广的种种问题,脾气倒是见长。

明知大数据链端口难以打通,却还是“无奈”接受云系统的投资。明知五芳斋手续不齐全,没有签订保密及相关技术协议,却依然欣喜地同意提供设备、开放技术端口,公众号发文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

这就没有管理责任吗?这就没有急功近利,急于上位的野心膨胀?口气又大,开发一套系统成本500万,门槛已被拉高。殊不知被人模仿也在一夜之间。

真正拉高地是创业的门槛和当今互联网时代创业天花板的越来越低。也许这能解释为什么这家公司提倡撕逼文化,说白了就是闹腾,声势越大,关注可以多一点。其实那所谓100项(没有几百项)的专利,大多是无用的重复细节专利。即便如此,法律程序即可解决。

可能,为了将来卖个好价钱,如此而已。

本文作者:散散仙人(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