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风云人物,个个是书法高手!野史趣闻

2018-10-31 22:01:44

一百年前

由青年知识分子推动的五四运动

如惊雷般划破了阴霾的天空

青年们以前所未有的历史姿态

毫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思想

唤醒了亿万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当年风云人物的书法

..........

蔡元培: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20年至1930年,蔡元培同时兼任中法大学校长。他早年参加反清朝帝制的斗争,民国初年主持制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 。

1933年,蔡元培倡议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并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于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胡适:儒雅之河,静水流深

胡适,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都德、莫泊桑、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1962年在台北病逝。

陈寅恪:书读完了,但书是教不完的

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陈独秀: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学则殆

五四时期,陈独秀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几乎无人不知。其一,这和他主编《新青年》有关。其二是在他的呼喊倡导下,民主与科学成为五四运动的运动主调,影响极其深远。但陈独秀过于书生意气,性情偏激,放浪不羁,有真知灼见也有极端言论,比如那句让人不能接受的“万恶孝为首,百善淫为先”。书生意气的人只适合做学问,但陈独秀偏又投身政治。晚年的陈独秀对自己早年的言行做了反思。

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在被军阀张作霖捕后,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于1927年4月28日英勇就义。

鲁迅: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钱玄同:汉字不死,中国必亡

钱玄同,原名钱夏,字德潜,又号疑古、逸谷,常效古法将号缀于名字之前,称为疑古玄同。五四运动前夕改名玄同。汉族,浙江吴兴(现浙江湖州市)人。1887年9月12日出生,吴越国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

傅斯年:中国学人,不认个性之存在,而以为人奴隶为其神圣之天职

傅斯年生于历史风雨飘摇的清光绪二十二年。他在少时便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后来考入北大预科班,时任校长蔡元培先生以“兼容并包”之办学理念著称,北大各种思潮、派别交锋对垒。傅在北大就读时接触到胡适、陈独秀等教授传播的新思想。其时胡适刚刚从美国归国任教,主讲中国哲学史,自此胡傅二人结下一生师徒情。

(胡适和傅斯年的合照)

罗家伦:知识就是力量

罗家伦,字志希,笔名毅。绍兴柯桥镇江头人,'五四运动'的命名者。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1919年,在陈独秀、胡适支持下,与傅斯年、徐彦之成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同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唯一的印刷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批判了以往那种诗中运用新名词以表新意的做法。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沈尹默: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沈尹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在陕西汉阴。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

早年二度游学日本的沈老,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为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陈独秀曾批评沈尹默“字则其俗在骨”,因此两人关系不佳。1925年,在“女师大风潮”中,沈老与鲁迅、钱玄同等人联名发表宣言,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后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荐,出任河北教育厅厅长,北平大学校长等职。1932年,因不满政府遏制学生运动、开除学生,毅然辞职,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换出版委员会主任。抗战开始,应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去重庆任监察院委员,曾弹劾孔祥熙未遂,不满政府之腐败,胜利后即辞职,卜居上海,以鬻字为生,自甘清贫,足见沈先生高风亮节。1971年6月1日,备受'文革'迫害的一代书法大师沈尹默,病逝于上海,享年88岁。

瞿秋白: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瞿秋白,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主编中共中央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1925年,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就义,时年36岁。

本文作者:集雅斋(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