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期的袁崇焕为何一定要斩杀毛文龙呢野史趣闻

2018-10-31 22:01:51

袁崇焕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将之比作岳飞,认为袁崇焕之死乃是千古奇冤,是崇祯帝昏聩而酿成的惨剧。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袁崇焕之死,乃是咎由自取,并无冤屈可言。而还有一些人认为袁崇焕通敌卖国,乃是十足的大汉奸。

满清乾隆为袁崇焕翻案时,乃说是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错杀了袁崇焕,想来乾隆一定是听了不少评书演义。历史毕竟不是小说,“蒋干盗书”而使曹操中了周瑜的离间计,错杀了蔡瑁、张允(该情节系虚构)。而蔡、张二人到死都不知道是因何原因的情节,也只能出现在评书演义中。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杀蔡、张,没有经历任何司法审判,也没有给他们任何辨白的机会,仅凭一张未经辨明真伪的通敌信就给错杀了。

袁崇焕之案,所有指控都确确凿凿,而非凭空捏造。其它的“市米资敌”的等罪状,都是公开违反朝廷法度,绝非“欲加之罪”。所以,袁崇焕之案不但在当时不是冤案。即便放在今天,也是无法推翻此案的。

所以,皇太极对明清“议和”比崇祯帝还着急,迫切希望大明承认满清政权及其对辽东地区的侵占。故而,袁崇焕不可能置前程、名誉及家族安危於不顾,而在主观上“通敌叛国”,这应该也是乾隆为袁崇焕平反的原因所在。

可这“五年复全辽”的许诺,就像紧箍咒一样束缚着袁崇焕。既不能武力复辽,袁崇焕就想到了与后金议和。一旦大明与后金议和成功,“五年复辽”的紧箍咒也就自动松解了。而议和的最大障碍,便是东江镇毛文龙势力的存在。当时就有不少人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就是为了与后金议和,而将袁崇焕杀毛文龙比作秦桧杀岳飞。

从大的方面来讲,袁崇焕在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的那一刻,对他来讲已经没有了退路,因此,从理论上讲袁崇焕有杀任何妨碍他“五年平辽方略”的人——他自认为有尚方宝剑,又有崇祯“便宜行事”的口头承诺,所以,他是有“人挡杀人,神挡杀神”的底气。

袁崇焕当众宣告毛文龙犯下“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杀降人难民冒功”“奏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语,大逆不道”“侵盗军粮”“私通外番”“部将数千人悉冒己姓”“剽掠商船,自为盗贼”“强取民间子女,不知纪极”“驱难民远窃人参,不从则饿死,岛上白骨如莽”“拜魏忠贤为父”“丧军无算,掩败为功”“观望养敌”12条死罪。

毛文龙被杀的三月后,后金再无后顾之忧,后金军队绕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逼北京城下,是为“己巳之变”(甚至此后,后金(满清)军队能几次大规模入关寇掠,亦是失去了毛文龙部从背后牵制的影响)。而这对於崇祯帝来说,是极为震惊与失望的,不但袁崇焕“五年复全辽”的许诺早已成了泡影,反而将辽东的局势搞得更加恶化。崇祯帝也许会想到,倘若毛文龙尚在,何至于有今日之局面?

袁崇焕虽不大存在主观上“通敌卖国”的可能,但的确“坏了事”。其逾越皇权,擅杀大臣,又公然违反朝廷的诸多法度,而使辽东局势越来越加恶化。以致崇祯帝对其失望透顶,而痛下杀心,其事虽很惨烈,但也正如王在晋所说,乃是“自取之祸”,也怨不得他人。

文章来源:老郑读历史

本文作者:庆阳反邪(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