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亭前访遗山野史趣闻
说起元好问,喜爱古代文学的朋友们应该是十分熟悉的,他是一位“上承宋词,下启元曲,文冠金元,诗名千古”的文学大师,金庸武侠巨著《神雕侠侣》的开篇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就出自元好问的传世名句,是元好问16岁时的作品。当年他赴太原应试,途中碰到有位猎人捕获了两只大雁,雄雁脱网而出,在空中盘旋良久,无法从猎人手中营救出它的爱侣,竟坠地而亡。母雁悲痛欲绝,在网中不吃不喝绝食而死。此情此景深深地感动了大诗人,他从猎人手中买下了死去的母雁,将这一对爱侣埋葬到了一起,取名“雁丘”,并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摸鱼儿》。
元好问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陵园和野史亭两部分组成,我们先来看野史亭。野史亭是元好问编纂金代野史的地方,民国十三年重建,高三丈六尺,为六角攒尖顶形。野史亭设计奇特,构筑精巧,雕梁画栋,阴刻斗拱。整个亭子用六根木柱支撑。亭内正壁是元好问石刻画像,左右两边是遗山墨迹六种,或楷或草,颇具功力。
元好问是金代太原秀容(今忻州市)人,在忻州南大街上至今还遗留着一座元好问祠堂。经历了太多的更迭和动乱,祠堂中的塑像、资料、版本、诗集、家谱等等珍贵文物已经荡然无存。元好问以诗论史,以史入诗,是一位“雄浑高雅,博古通今”的大诗人。在文学史上,从金元到清末,对元好问的评价一直都很高。清代学者翁方纲认为:在当时的南宋,朱熹将程氏理学发展到了巅峰;而在江北的元好问,则将与苏轼、黄庭坚一脉相传的诗学发展到了巅峰。元好问的诗歌创作颇丰,流传至今的即有1360多首,这些诗继承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生活疾苦,跟杜甫的诗一脉相承,被称作“杜陵嫡派”,他的许多诗被认为是“少陵(杜甫)之后无此作”。五十岁那年,他重新回到了故乡忻州韩岩村,修筑了这座野史亭,精心收集资料,编写史学著作《壬辰杂记》,目的是为已经亡国的金朝撰写一部国史。后人根据他整理的资料编撰完成了二十四史中的佳作《金史》。元好问68岁去世,家人把他安葬在野史亭旁,建立了元墓。
《中国旅游报》姜剑波
本文作者:大美忻州服务号(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