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婕妤的才情为何不敌赵飞燕鼓上舞?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野史趣闻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时最久的王朝之一,而后宫服侍皇帝的美人也到了顶峰,达上万人之多。第七世皇帝刘彻在后宫嫔妃中增加了婕妤的称号,上居皇后之下的第二位,位比宰相,爵比亲王。到了刘骜继汉元帝刘奭之位成为汉成帝之时,婕妤位居皇后之后的第三位,位比上卿,爵比列候。但是此时的班婕妤却受到了汉成帝的专宠,不久就怀了孕,然而孩子并未长成,班固在《汉书·外戚传》里写她姑祖母班婕妤“有男,数月失之”,看来是不慎流产了。即使如此,汉成帝对她仍宠幸有加,无人可比。汉成帝为班婕妤的美艳及风韵所吸引,又惊叹于班婕妤的文学才华,天天同她形影不离。的确,班婕妤的文学造诣极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妙手成文,经常开导汉成帝内心的积郁,使得汉成帝既开心,又长见识,悟到了很多从政及做人做事的道理。班婕妤也擅长音律,既写词又谱曲,她写的词和谱的曲有感而发,有的放矢,常使汉成帝在丝竹声中,进入忘我的境界,对汉成帝而言,班婕妤不只是她的侍妾,也是他的良师益友。她多方面的才情,使汉成帝把她放在亦妃亦友的知音地位,无人可及。

可见汉皇后宫,给了她足够显示美貌和才情的舞台,汉成帝也因她的美貌和才情,无可复加地痴迷于她,每天流连于她的宫寝。可是她却任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留下那美艳迷人的风韵只不过是俗世风尘中一粒微不可察的沙子。而她的骄傲,偏偏只是抚弄丝竹和遣怀诗赋,绝非宫嫔间你争我夺的得失。班婕妤的贤德在后宫中也是有口皆碑。当时汉成帝当时为她竟专门造了一辆黄金大辇,绫罗为帷幕,锦褥为坐垫,出游时邀她同乘,然而却被她婉言拒绝了。她对他说:“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夏、商、周三代末主乃有嬖女。”她不是反驳他,而是开导他。他虽然悻然不乐,但却认为她太后更是赞她:“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在这里,王太后把班婕妤与春秋时代楚庄公的夫人樊姬相提并论,给了她这个儿媳妇最大的嘉勉与鼓励。楚庄王才即位的时候,喜欢打猎,赵飞燕不期地飞进了大汉的皇宫,并引进了她的赵合德。
班婕妤深知自己如秋后的团扇,再也得不到汉成帝的轻怜蜜爱了。不久,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赵合德也成了昭仪,然而这一切在班婕妤看来,似乎都与她毫无关联了,心如止水,形同槁木的她,除了陪侍王太后烧香礼佛之外,长昼无俚,弄筝调笔之余,间以涂涂写写,以抒发心中的感慨,从而为文坛留下了许多诗篇。她的后半生心怀很多遗憾,而最大的遗憾便是,当初清高自诩、目下无尘的自己,日后竟成了宫怨的代言人。很多年后,有个男人仿佛从《团扇歌》中窥到她的苦况,作了《长信秋词五首》来怜惜她。 班婕妤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长信宫怨》。这首诗从入宫受宠写起,一直写到未央宫。汉成帝崩逝后,王太后让班婕妤担任守护陵园的职务,从此班婕妤天天陪着石人石马,谛听着松风天籁,眼看着供桌上的香烟缭绕,冷冷清清地度过了她孤单落寞的晚年。
《汉书·外戚传》说,班婕妤,左曹越骑校尉班况的女儿,为班固、班超和班昭的姑祖母。汉成帝刘骜的妃子,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班婕妤出身功勋之家,其父班况在汉武帝时抗击匈奴,驰骋疆场,立下了太后更是称赞她:“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在这里,王太后把班婕妤与春秋时代楚庄公的夫人樊姬相提并论,给了她这个儿媳妇最大的嘉勉与鼓励。当年,楚庄王刚即位时,喜欢打猎,美女赵飞燕“飞”进了大汉皇宫,并一起带来了赵合德。那一日,在阳阿公主的府中,汉成帝的双眼一直不离一个舞女。这个舞女就是赵飞燕。那杨柳般的身姿,桃花似的面容,犹若天上的仙女掉落凡尘。霎时,汉成帝心如火烧,唐朝出了个肥美的贵妃杨玉环,于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叶词》中说破了其中的玄机:“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后来,班婕妤作了一首令后世感伤不已的《团扇诗》:“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荚笏中,恩情中道绝。”班婕妤深知自己如秋后的团扇,再也得不到汉成帝的宠爱了。不久,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赵合德也成了昭仪。然而这一切在班婕妤看来,似乎都与她毫无关联了,她心如止水、形同槁木,除了陪侍王太后烧香礼佛之外,间以涂涂写写,抒发心中的感慨。班婕妤最有名的一首诗是《长信宫怨》。
名人介绍

班婕妤(公元前48年―公元2年),名不详,汉成帝刘骜妃子,西汉女作家,古代著名才女,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
《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她也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祖姑。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现存作品仅三篇,即《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怨歌行》(亦称《团扇歌》)。

《怨歌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班婕妤)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最新裁出的齐地上好丝绢,犹如霜雪一般洁白。用它缝制出一把合欢团扇,像轮浑圆浑圆的明月。
随你出入,伴你身侧,摇动起来微风徐徐拂面。团扇呵,常常担心秋来的季节,那时凉风会代替夏天的炎热。
用不着的团扇将被抛弃,扔进竹箱,往日的恩情也就半路断绝。
注释
⑴怨歌行:属乐府《相和歌·楚调曲》。⑵新裂:指刚从织机上扯下来。裂,截断。齐纨(wán)素:齐地(今山东省泰山以北及胶东半岛地区)出产的精细丝绢。纨素都是细绢,纨比素更精致。汉政府在齐设三服官,是生产纺织品的大型作坊,产品最为著名。素,生绢。
⑶皎洁:一作鲜洁,洁白无瑕。⑷合欢扇:绘有或绣有合欢图案的团扇。合欢图案象征和合欢乐。⑸团团:圆圆的样子。
⑹君:指意中人。怀袖:胸口和袖口,犹言身边,这里是说随身携带合欢扇。⑺动摇:摇动。⑻秋节:秋季。节,节令。
⑼凉飙(biāo):凉风。飙,疾风。
⑽捐:抛弃。箧(qiè)笥(sì):盛物的竹箱。⑾恩情:恩爱之情。中道绝:中途断绝。

【作品鉴赏】
《怨歌行》著名的宫怨诗,嫔妃即使再受宠,也不过是侍候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该诗又题为《团扇诗》《纨扇诗》《怨诗》,是一首著名的宫怨诗。该诗通首比体,借秋扇见捐喻嫔妃受帝王玩弄终遭遗弃的不幸命运。前六句是第一层意思。起首二句写纨扇素质之美;从织机上新裁(裂)下来的一块齐国出产的精美丝绢,像霜雪一般鲜明皎洁。纨和素,皆精美柔细的丝绢,本来就皎洁无瑕,更加是新织成,又是以盛产丝绢著称的齐国的名产,当然就更加精美绝伦,鲜洁如霜雪了。
二句喻中套喻,暗示了少女出身名门,品质纯美,志节高尚;也是写其内在本质之美。三四句写纨扇制作之工:把这块名贵精美的丝绢裁制成绘有合欢图案的双面团扇,那团团的形状和皎洁的色泽,仿佛天上一轮团圆的月亮。此二句则写其经过精工制作,更具有外表的容态之美。合欢,是一种对称的图案花纹,象征男女和合欢乐之意,如《古诗》中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羽林郎》中广袖合欢襦,皆属此类。
故这里的合欢,不仅突出了团扇的精致美观,以喻女子的外貌出众,而且也寄托了少女对于美好爱情的向往;明月不仅比喻女子的光彩照人,同时也象征着她对永远团圆的热望。出入二句,因古人衣服宽大,故扇子可置于怀袖之中;天气炎热时则取出摇动,顿生微风,使人爽快。李善注云:此谓蒙恩幸之时也。但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这两句更深的含义是:嫔妃即使受宠,亦不过是侍候君侧,供其欢娱惬意的玩物而已。
《怨歌行》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
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后四句为第二层意思:团扇在夏季虽受主人宠爱,然而却为自己恩宠难以持久而常常担心恐惧,因为转瞬间秋季将临,凉风吹走了炎热,也就夺去了主人对自己的爱宠;那时,团扇将被弃置在竹箱里,从前与主人的恩情也就半途断绝了。秋节隐含韶华已衰,凉飙,象征另有新欢;炎热,比爱恋炽热;箧笥,喻冷宫幽闭,也都是语义双关。
封建帝王充陈后宫的佳丽常是成千上万,皇帝对她们只是以貌取人,满足淫乐,对谁都不可能有专一持久的爱情;所以,即使最受宠幸的嫔妃,最终也难逃色衰爱弛的悲剧命运。嫔妃制度又使后宫必然争宠相妒,互相倾轧,阴谋谗陷,班婕妤不就为赵飞燕所谗而失宠了吗?常恐,正说明乐中伏悲,居安思危;这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乃是封建嫔妃的普遍心理状态。此诗本是女诗人失宠后之作,而这里说常恐、用失宠前语气,更显得她早知此事已属必然之势,正不待夺宠之后,方始恍然醒悟。诗人用语之隐微、怨怒之幽深,千载之下,犹不得不令人惊叹其才情丽感慨其不幸!
《怨歌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怨情写得抑扬顿挫
该诗完全符合这两条美学要求:借扇拟人,巧言宫怨之情;设喻取象,无不物我双关,贴切生动,似人似物,浑然难分。而以秋扇见捐以喻女子似玩物遭弃,尤为新奇而警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正因为如此,其形象就大于思想,超越了宫怨范围而具有更典型更普遍的意义,即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玩弄被遗弃的普遍悲剧命运。这正是本诗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所在。在后代诗词中,团扇几乎成为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就是明证。
其次,诗中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和绮丽清简的语言也是值得欣赏的。前六句写纨扇之盛,何等光彩旖旎!后四旬写恐扇之衰,何等哀感顽艳!在两相照映之下,女主人公美好的人生价值和这价值的毁灭,又对比何等鲜明!短短十句,却写出盛衰变化的一生,而怨情又写得如此抑扬顿挫,跌宕多姿,蔚为大观。

【名家点评】
南朝梁文学评论家钟嵘《诗品》:《团扇》短章,辞旨清捷,怨深文绮,得匹妇之致。 清代诗人文学家沈德潜《古诗源》:用意委婉,音韵和平。 清代诗人学者吴淇《选诗定论》:‘裁作’句,既有此内美,又重之以修能也。
本文作者:语文360(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