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圣”吴道子成名前,曾经改过行!野史趣闻

2018-10-31 16:09:47

“画圣”吴道子成名前,曾经改过行!百味中原

‖燕超

2011年5月27日,我们一行数人慕名前往唐代“画圣”吴道子故里参观游玩。时近中午,来到目的地禹州市鸿畅镇山底吴村。沿村中柏油街道往西拐,就来到“画圣”吴道子纪念馆——画圣祠。

画圣祠堂坐南朝北,背依九龙山,面向三峰山,是在吴道子故居基础上,改造修建的仿古建筑。祠堂是依地势而建三进高升院落。祠堂门楼,牌楼式飞檐垂拱,青灰砖石砌成。圆拱下两扇红漆大门,上悬黑漆匾额题写鎏金大字“画圣吴道子纪念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门左右两侧竖立牌匾分别题写“画圣故里游览区管理委员会”、“吴道子国画院”字样,很是醒目。

门两侧左右灰青色砖墙呈倾斜状向外突出,白底宋体红字,分别是“百代师祖”、“千古画圣”。大门前,屹立两尊石狮子,威严肃穆。

拾级而上进了大门,踏上了第二进的砖石地面,就明显感到地势增高。举目四望,给人第一印象是个干净方正的四合院。院中间种植有松柏,尖塔形,郁郁青青。第三进有弯曲的回廊。大门内侧的两边墙壁,是石刻艺术。“画圣吴道子像”的石刻,最为吸引人,吴道子形象饱满,石刻线条粗犷,飘逸流畅,富有立体感。

大门内西边是碑林,朝代不同,碑文各异,无不表达对这位画坛巨匠的仰慕赞颂。细看,虽然大多数是时代并不久远的今人作品,但是人置身于其间,也恍若行走在一段沧桑的历史中。

东面厢房里面十分空荡,中间有长桌子,上面有笔墨纸砚及画具,墙上挂巨幅长形临摹画,内容是古代仕女的活动,形象风姿绰韵,仪态万千。“这间屋子,可能是供绘画爱好者参观、描绘和交流的的地方。”善于思考的诗友迎旭说。

沿着中间的台阶,扶着白色大理石栏杆逐级而上,来到第三进。西侧厢房,墙上有画圣祠简介《重修画圣祠记》、《百代画圣吴道子年表》、《吴道子生平连环画》等,了解吴道子生平事迹介绍,我们渐渐和这位唐代画圣拉近了距离。

大家注意到一个细节:画圣吴道子的年谱中,赫然显示着:“初学书于张旭和贺知章,不成,后专攻绘画,勤学苦练,后成宫廷画师。”我们很是诧异和震撼!没有想到,吴道子还改过行当,重新选择过专业呢!这一改不要紧,在大唐帝国开明的政治氛围,浓厚的文化气息中,吴道子凭借自己的不断努力和执着的艺术追求,从这偏远的小山村,走进长安城,并开创一代画风名扬天下!

出西厢房右拐,是祠堂大殿。殿堂四角展翼,门廊屋檐飞凌,雕梁画栋,图案精巧,十分美观。前有一仿古香炉,沉香灰屑满满,青烟香雾袅袅。最外面廊柱上方高挂黑漆牌匾,写“万世师表”四字。左右两根廊柱,有陈云所题写的对联:“丹青惊鬼神,圣名扬千古”。往里走,穿过门廊,旁边立柱也有题写的对联。我们无暇多看,就涌进了大殿内。

大殿正中,黄罗伞盖上方,横一个书写“画圣”二字的黑匾;下方伞内,高台之上,伫立吴道子金身塑像,袭一长袍,头戴官帽,长髯浮动。他右臂前屈,手握画笔,笔尖倾斜向上;左手前倾于半腰间,似张微合着……塑像栩栩如生,仿佛一代画圣要走下高台,随时泼墨挥毫描画千古风流,书写万里江山!

大殿西墙,立有两块石碑,其中一个据说是元代遗留下的,文字依稀可辨,早已破损褪色。墙壁上有局部的名画摹本《天王送子图》、《地狱变相图》等,是画圣第52代后裔画家吴娜的临摹之作。

出了大殿往外走,春龙说:“吴道子的画作,线条遒劲雄放,富有动感和节奏感,因此有‘吴带当风’的美誉。‘画圣’吴道子和‘诗圣’杜甫,‘医圣’张仲景齐名啊。”

旁边的中上也引经据典道:“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诗至杜子美,文至韩退之(韩愈),书至颜鲁公(颜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完毕矣’。”他又感慨道:“唉,可惜千秋画圣留下的作品太少了,很多只能在典籍中才能追寻到他的一丝线索。”我们听了,不由得感叹起来。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这样的文明碎片和残缺的美好记忆啊。岁月,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往往不是实物存在,更多的是一种滋润心田的精神血液啊。

时间短暂,我们纯属走马观花,用心灵感受了一下画圣祠,就匆匆离开了。在回去的路上,大家还在说着,议论着有关画圣吴道子的传奇故事……

(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作者简介】燕超,笔名关山月明,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曾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各类诗文200余篇,并在全国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奖十余次,著有小说集《落花人独立》,诗歌选集7种。

“百味中原”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品中原百味,看“百味中原”。 百味中原,向您展示一个千姿百味的中原!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作者:老家许昌(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