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圣文化(下)野史趣闻
可以窥见吴道子绘画风格和明显特点。所描绘的佛教始祖释迦降生后,他的父亲净饭王抱其进入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画又名《释迦降生图》。主要人物出现在作品的最后一段,眉清目秀的净饭王小心翼翼地抱着释迦缓步向前,他后边紧跟着一个端庄、美丽的王妃,正是释迦母亲摩耶夫人。主要人物安祥自然庄严大方,显然是盛唐时期贵族阶层的人物。

在当下禹州,吴道子深得人心的画作为《八十七神仙卷》。唐开元年间,将军裴旻居母丧,请吴道子画神像于天宫寺,资母冥福。吴道子让斐旻屏去丧服,用军装缠结,驰马舞剑激昂顿挫,雄杰奇伟,观者数千人,无不惊骇。而吴道子解衣磅礴,因用其气以壮画思,落笔生风,为天下奇观。

实为技进乎道之传神之作。而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则草书入神,灵感使然,遂成极品。吴道子于《八十七神仙卷》也大砥如此。图中描绘的是道教传说中之东华天帝群和南极天帝群与众仙官、侍从、仪仗、乐队等八十七位神仙同去朝谒元始天尊之情形。在人物塑造上,帝君庄严,神将威武,而金童玉女之脸庞则天真无邪。有的慈祥娇丽,有的恬dαn自然,名极其态,饱含神韵。吴道子用长垂流畅的线条,描绘稠密而夤叠的衣褶,人物按排参差有致,繁而不乱,神采飞动,吴带当风之神韵尽出。

在当今禹州,《八十七神仙卷》市志封面环衬用之,钧瓷文化园的的主殿临摹的巨幅今作用之,历史文化研究的专著用之,剪纸创作亦用之,画家临之摹之,老幼妇孺熟之,诗词歌赋咏之吟之。

《八十七神仙卷》之人物为:中心是八个主神,帝后装束,四周围绕着290多个值日神,分四层排列。人物神情各异,构图整齐而不呆滞,格局浩繁而不零乱,人物动态一致,倾向一致,服饰大致相似的人群,通过细微之转侧和顾盼,得到相互间之呼应。画作线条严谨、简练流畅,有线条长达数米,面部表情用各种线条来表现,眉眼特别有神,皱眉肌的变化以及眼与其他部位关系处理得精巧准确生动传神,从而使同样严肃的面孔上显示不同之个性。画面色彩单纯明朗,气魄宏大,人物生动,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白描技法的超高水平,为唐代画圣吴道子之冠世巨作,被历代画家艺术家奉为圭臬。

唐宣宗(847年)时,吴道子被推崇为'画圣”,道教中人称呼为“吴道真君”。大文豪、大书法家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称:'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历代名画记》载:“圣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艺者骈罗,耳目相接,开元天宝,其人最多”。

咏画圣吴道子之诗,可见赞誉吴道子的一斑:'画临吴圣绘事豪,磊落雄健笔法高。巨幅精劲铁勾划,数尺飞动狂风涛。流体白描开新路,焦墨薄彩特技娇。若非业勤善体悟,怎冠百代画誉褒”。

禹州境内的吴道子传说、历代名画记录、名人评论、禹州市志记载、传世临摹画作碑刻、壁画以及古今研究成果,共同酿造孕育出禹州显赫的历史文化一一画圣文化。

画圣吴道子是“阳翟自古为人才之渊薮,其山崔巍以嵯峨,其水浃渫而扬波,其人磊落而英多,其声溢四海,施及万年,非一方之彦,一时之秀也”之最好注脚。吴道子其人其画其名声其故事,让禹州无时不成为聚焦世界目光之中心。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之书画界艺术界文学界形成了空前之画圣热,东西方画家艺术家相继而来拜谒百代画圣。禹州艺坛文坛边名人辈出,响誉大江南北,为一方文化高地平添耀眼光彩。

画圣文化同禹境历代人创造的丰富历史文化各展其燦,共同阐释着禹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之美誉。

本文作者:包献珍(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