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圣文化(上)野史趣闻
画圣文化是禹州历史文化中风格独具、蔚为壮观、传承有序、具有世界意义的民族精英文化。

在禹州这块热土上,唐代就出现过名震艺坛、声扬中西的书、画名家。其中,吴道子就是画坛光耀古今的百代画圣。吴道子(约685~758)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一生主要活动于盛唐时期。据文献记载,早年孤贫,喜欢作画,未及弱冠便能'穷丹青之妙”。吴道子又名道玄,自幼从民间的阳翟一代的绘塑工匠学习绘画。不仅才艺出众,而且刻苦用功,不到二十岁,就以绘画著名。被唐以降历代推崇为“画圣”,被民间绘塑艺人奉为'鼻祖”,深受历代广大人民的喜爱。禹州从唐至今,民间世代盛传着'百代画圣”吴道子的传说故事。其故事丰富多彩。有文人收集有这方面的传说故事,成书的不下三本。其中有获国家图书二等奖的。
有关吴道子文化,在禹州传承的方式多种多样。遗存的壁画,寺庙,碑碣石刻,民风民俗,民间信仰,民歌民谣,民间俗话,地方史志,书法美术以及吴氏家谱中皆有显现。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画圣文化。

相传吴道子二十岁前后,做了县尉。这段时间,他游历过天府之国四川,对四川的山水风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专门对四川的山川风物进行描绘,对其一生的绘画生涯产生了积极影响。后来,由于他专注绘画,荒于政事,辞去了县尉职务。在当时的大都市洛阳一带游历闯荡。

正值此时,道教佛教广泛流传于我国。寺院道观兴建极盛一时。据载,当时有四万四千六百多座。且规模宏大。唐诗中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描绘。当时长安、洛阳的寺庙道观更加宏大。随着道观寺院的大量兴建,宗教壁画风靡一时。为吴道子之绘画提供了用武之地。他在洛阳时,主要从事寺院道观的壁画创作,唐玄宗闻其名,把其招进宫中当宫庭画师。后提升为'宁王友”。其创作从此受到限制。没有皇帝的诏书,不能撞自作画。一旦作画,也一定按照皇帝的诣意来作。这种约束并不能完全遏制其创作热情。他在长安、洛阳的寺庙道观创作了大量的宗教壁画,也绘制了以唐玄宗为中心的历史画卷和功臣们的肖像画。历代谓吴道子是一个天才画家。他对我国佳统的绘画技法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不仅创造了'旋韭法”和“兰叶描”,使其所画的人物乱须云鬓,数尺飞动,而且创造了“泼墨画法'和'写意山水”。

墨竹白描皆可溯源于吴氏。同时,他敢于以“土石为色',“使世俗所不能知”。
吴道子画佛教和道教人物画,远师南梁张僧繇,近学张孝师,笔笔磊落,势状雄峻,生动而有立体感。作壁画三百余间,情状皆不相同。落笔时,或自臂起,或从足先,能不失尺度,写佛像圆光,屋宇梁柱,或弯弓挺刃,皆一笔挥就,不用规矩。早年笔法较细,风格稠密。中年变为遒劲,圆润似'莼菜条”。点画之间,时见缺落,有笔不周而意周之妙。所写衣褶飘飘欲举,后人称之为“吴带当风'。
吴道子有多方面的绘画才能。跟随唐玄宗上泰山,曾与当时以画马著称的陈宏和画兽著称的韦无忝合绘《金桥图》,该作品中的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木、器仗、鹰鸟、帷幕等皆由吴笔所出。吴道子在大同殿画嘉陵江的故事,历来为世人称道。
唐玄宗向往四川嘉陵江山水之美,就派吴道子去观景为其作画。吴道子重游故地,饱览蜀中山川之美,将其所见所感,一一铭记于心。回到长安,唐玄宗想看吴道子有什么创作,吴道子说,蜀中山水悉记于心。唐玄宗命其在大同殿作画,他只用了一天时间,便在大同殿墙壁上画成巨幅嘉陵江三百余里旖旎风光图。唐玄宗把这幅壁画与以前李思训画了数月才完成的钦点画卷相比,不禁赞叹道:“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皆极其妙”。此故事真实地道出了中国画之妙,不凭借画稿,也不必面对实物,却能画出巨幅的山水画,生动地表现出中国传统绘画创作方法I的一个重要特点,正是写意。写意不同与西洋的写生,真实再现,面对眼前之物的精细写实。写意为深度细致观察之后,成竹在胸,娴熟于心的'默写”,是诗意的挥洒,是“不根而生从意生'。

吴道子绘画题材丰富。卷轴画方面,见于历代著录的一百多件。各种仙佛形象皆不雷同。画得最多的是宗教经变故事画,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地狱变相图》,反映的是具有浪漫风格并有批判现实主义题材的故事。

《天王送子图》,是一卷保存下来的较为完整的代表作。传为宋代画家所临。
本文作者:包献珍(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