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画圣”吴道子,盛世经典之传奇,彰显唐朝鼎盛辉煌!野史趣闻
诗画传情,说到诗,最为鼎盛的非唐朝莫属,但是诗词因诗人的情绪,胸襟,志向对世事的描叙多带有感官色彩,且诗中的语句还通常带有夸张等手法,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是何等的壮观,王维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何等的开阔。每一句诗,不同的人看都有不一样的景象,那么最为直观的描叙,莫过于画,而唐朝巅峰莫过于“画圣”吴道子!吴道子笔下的大唐盛世如何?从画入唐,方能身临其境,体验大唐盛世!

都说唐朝美女以肥为美,是不是真的,看看吴道子的笔下《八十七神仙图》就明了了,这幅作品就展现了当时的审美观,为什么说吴道子的话就代表了唐朝的审美观,这主要和吴道子的身份有关,吴道子当过县慰,但不久之后辞官往返于山水之间,因书画闻名而被皇帝直接招入宫中作画,虽不及唐朝的“三绝”地位,但是在书画领域却是翘首。

吴道子被招入宫中时,皇帝就对他提出了一个要求,不能随便作画,要按皇帝的意志来画,皇帝为了目睹嘉陵山水之雄伟,出资要吴道子游玩山水时顺便画出作品以供其观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写生,这虽是简单的一公差,但是也只有在国泰民安之际,宫廷才会有多余的钱物作此开销,但这个吴道子在公差期间竟然一幅作品也没有画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

历史记载是吴道子在公差期间,把嘉陵地区的秀丽景色了然于胸,回到宫廷之后,在一天之内竟书画出了气势磅礴的嘉陵美景,历史的这一记载似乎是为了突显吴道子书画技艺的高超,但实则与书画作品的用料有关,一幅好的作品必然要好的载体,丝绢是一般的媒介,但是并不利于书画,携带昂贵的宣纸出门的话也不方便还不容易保存,而且书画用墨必须用上好的徽墨,徽墨当时号称“金不换”,从这一称号就知道他的珍稀。

纸墨在当今只是简单的文化用品,但是在唐朝确实难得的稀有物品,这些物品为何如此珍贵,从周边国家如朝鲜、日本纷纷引进这两种物品,但从另一个角度显现了唐朝科技水平领先周边国家,简单的书写记载物品更好的反映了唐朝的昌盛,只有昌盛才有更多的外交,这一影响后来扩散到世界,至今许多国外称中国人为“唐人”,世界武打巨星李小龙饰演的角色就用了“唐龙”这个名字也并非偶然。

大家熟知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反映当时盛世的作品,但是在此之前能与之媲美的就只有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图》了,《八十七神仙图》这副作品的内在书画技艺不是内行并不能说出一个道道来,但是从表象可以看出,这副作品中八十七的神仙的排场是何等壮观,所用物品也是空前之多,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吴道子也不免受唐朝宫廷出行的排场的影响。

吴道子最擅长的是壁画,而壁画的题材多与佛教有关,只有在经济相当发达的时候,才会推动宗教的发展,吴道子结合佛教里面的人物将佛教人物中国化,且成为影响至今的佛教人物形象。书法大家看到吴道子的壁画作品都感觉他的作品是无法超越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才有了明朝的《西游记》,这从另一角度也可以看出唐朝盛世的一面。
本文作者:云话往事(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