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不敢自称“朕”:他是第一人野史趣闻
2018-10-31 14:09:04
“朕”是封建礼制赋予皇帝的特权,不论执政者是英武皇帝还是傀儡皇帝。然而,在历史上却偏偏出现了一位当过皇帝却没有称过“朕”的皇帝,他就是两宋之间“大楚”政权的皇帝张邦昌。
张邦昌的名字寓意深刻,邦,社稷也,昌,昌盛也,单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张邦昌当年心系国家、修立治平的理想和初衷。张邦昌出身进士,有着较高的文化素养,然而在黑暗腐朽的北宋末年,其才干却难以得到发挥。
称帝后,张邦昌当下封赏了一批拥立自己当皇帝的官员,并效仿历代新帝登基,宣布大赦天下。大臣吕好问向来看不起张邦昌,于是发难道:“京城四壁之外,都被金人占据,请问大赦天下是赦免哪个天下?”一句话搞得张邦昌哑口无言,面色难堪。
吕好问
名不正,言不顺,人心不服,民心不附,是摆在张邦昌面前的最大难题。鉴于这种情况,张邦昌不得不低调做人,谨慎做事。历代皇帝都是“南面而坐”,而张邦昌却“东面拱立”;张邦昌下发命令不称“诏书”,而是称“手书”;大臣们称其为“陛下”,他“斥之”;接见百官时,张邦昌不称“朕”,而是称“予”。在中国历史上,不称“朕”的皇帝,恐怕也只有张邦昌了。
从哪里开始,从哪里结束。张邦昌退位后,仍以太宰身份处理政务,并将在位期间所有赦文全部追回,将所有官员一概废黜。不久,张邦昌派人将传国玉玺和皇袍送到赵构手中,劝赵构登基。接着,张邦昌又亲自赶到赵构军营“伏地恸哭请死”,赵构“抚慰之”,免其死罪。
赵构
赵构称帝后,任命张邦昌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可以参决大事。不久,赵构又升张邦昌为太傅,位列三公。赵构之所以如此厚待张邦昌,有三个原因:其一,张邦昌曾与赵构一起入过金营,有患难之情;其二,张邦昌主动放弃“大楚”皇位,有认罪表现;其三,张邦昌将漂亮的义女献给赵构,赵构很满意,不忍心慢待张邦昌。
本文作者:揭秘帝(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