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人亡政息的帝师野史趣闻

2018-10-30 20:37:39

张居正—人亡政息的帝师

各位书友好,今天,我们开始共读《万历十五年》这本著作的第三章,我们的主题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变成文官体制与封建皇权的缓冲剂

如同其他王朝一样,步入中晚年的明王朝也开始百病丛生,步履蹒跚起来。危难之时,治国能臣张居正登上了晚明波诡云密的政治舞台,殚精竭虑,试图力挽狂澜。

只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张居正的鞠躬尽瘁并没能改变历史的步伐。

扼腕叹息之余,我们也不禁对这位帝师和内阁首辅油然而生敬意,但就是这位为明王朝拼尽全力的能臣,最后的却在死后差点被拖出来鞭尸,子孙也悉数被流放,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用明王朝一代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来形容张居正,恐怕是不过分的。在治国方面,张居正的能力毋庸置疑,在他担任首辅的期间,整个国家的走势是明显向上的。

正是因为自身有着在文官集团鹤立鸡群的非凡实力,再加上从小就是皇帝老师的存在,张居正获得了万历皇帝绝对的信任,说他是摄政王也不为过。

明朝时期规定,任何皇帝的家人比如叔伯、堂兄代为摄政,都是绝对不可以的。所有皇室的支系,包括除了皇太子之外的儿子,只要已成年就必须离开京城去到自己的封地,并且不得擅自离开,这么做就是为了防止家人外戚干预政治。

所以作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可以说是唯一一个能够以自身力量干预到皇帝决定的人物。

身居高位的张居正,自然手中有着极大的权力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颁布新政、力图改变文官集团的腐朽之气,同时整顿经济,强化边防军事力量,真正是做到了富国强兵,给这个国家打了一针强心剂,实现了“万历中兴”。

只是张居正的经济体制改革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蛋糕,文官集团对他的怨气非常之大,也对他凌驾于幼年皇帝之上发号施令的态度极为不满。

这种不满,其实在张居正生前就已经显露无疑了。

在万历12岁那年,就多次接到过弹劾张居正的奏章,批评他滥用私权,提拔官员只是出于自己的好感而不是国家的利益。

但彼时的小皇帝全心全意相信张居正,他严厉惩处了这几个说张居正坏话的官员,以此表达自己对于首辅的信任。

但是文官集团对张居正的仇视并未就此停歇,反而是越演越烈。

当张居正的老父亲去世,按照规定,张居正应该立刻停职并回到原籍为父亲守丧。确实张居正也是这么做的,他已经在着手准备离职回乡了。

但问题是此时的万历只有15岁,他一刻也离不开张首辅,因此小皇帝选择了“夺情”,也就是对于重要地位的官员可以命令他继续留守,不用回家尽孝。

虽然万历皇帝已经昭告天下这是自己的主意,但是文官集团依然不相信,他们坚持认为这一定是张居正的鬼主意,认为这是张居正想要继续牢牢掌握权力,于是集体上书弹劾张首辅。

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万历皇帝又一次庇护了自己的老师,并且狠狠责罚了这帮人,该停职的停职,该充军的充军。

可惜的是,这一切都是因为张居正当时还活着,还有自己的派系和手中的权力。等到他一死,事情就立刻起了变化。

张居正死后,各种清算也随之来临,死人是没法替自己辩护的,何况他确实做了一些不符合自己人设的事情。

这位曾经位极人臣的张首辅,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

十年鼎力革新,受尽怨谤,最终人亡政息,至他身后,与他交好的还屡受其株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政治家最大的失败。

他在世的时候没有发挥他旷世的精明干练,一项政策能否付诸实施,实施后或成或败,全看它与所有的文官的共同习惯是否相安无忧,否则理论上的完美,仍不过是空中楼阁”。

他忽视了他所要改变的东西正是当时落后的生产方式与政治现实相平衡的产物,他忽视了中国两千年来封建体制的症结就在于道德代替了法制。

于是他的失败和海瑞被视为异端是理所当然的,而在其后的申时行,也许领会到了这一点。

他开始同文官体制妥协,甚至宁可被看作是大和事老,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依旧坚持折中调剂的原则。一切的一切,目的也是为了让国家机器的稳定运转。

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变成文官体制与封建皇权的缓冲剂。

一旦缓冲失效,夹于中间的首辅不得不“引咎辞职”,成为冲突的替罪羊。首辅犹如深陷历史漩涡的一叶扁舟,注定沉沦。

本文作者:荒海拾书(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