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张居正,有两件事没有做,明朝最终还是因此灭亡野史趣闻

2018-10-30 20:33:07

张居正是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早在嘉靖、隆庆年间已经崭露头角。为明朝万历新政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有两件事情张居正没有做,很遗憾。

张居正当上内阁首辅后,凭着李太后和万历帝的大力支持,开展了一序列的改革。万历元年(1573年)十一月,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都到衙门,层层考核,赏罚分明,大刀阔斧,官场风气为之一振。

张居正既对手下严格要求,严格考核,赏罚分明,把政府建设的井井有条,同时对皇帝和太后在生活上也严格要求,恳请皇帝节俭,省去不必要的开支。万历七年(1579年),明万历帝向户部要十万两银子,作为厨房开支,张居正上疏说:“目前支持已觉费力,脱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灾,疆场意外之变,何以给之?”,意思是说,目前财政虽有好转,但是中央筹备金并不宽裕,恳请万历帝节省“一切无益之费”。万历帝同意,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免除了,还停止重修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为节省灯烛费用,张居正将万历帝原本安排在晚上的课程改到白天。在张居正的努力下,李太后和万历帝的确处处节省,处处以身作则。

万历帝的外公武清伯李伟想封侯,李太后也有这个私心,但是张居正说,侯爵是国家名器,不能轻易封侯,于是作罢。万历帝的岳父想要分一栋房子,这个根据惯例是应该有的,但张居正上疏说,经机关事务局排查,目前没有空余的房子,建议给点钱,让国丈自己找个地方建房子,万历帝也只好如此。

万历八年(1580年),张居正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大部分州县清丈彻底,把豪强隐蔽的田查出来了,使得朝廷征税的田额大大增加。万历八年(1580年)全国田地为7,013,976顷,比隆庆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顷,中央田赋收入大为增加。

总之,张居正的改革涉及政府建设、经济改革、军队建设等多个方面。政治上加强考核,淘汰不合格的官员,整顿作风,政府效率大大提高;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清查田额,国库收入大幅增长,取得良好的成效。但是有两个方面,他没有做:

一是没有对税收体制进行改革。明朝的商税是三十分之一,这是明初的规定,当时虽然有人提出提高商税比例,但是张居正没有同意,朝廷财税少了一个重要来源。此后,万历帝以及天启帝都为此发愁,崇祯帝更是为此两次加派辽响,因为没能增加商税,打仗的军费很难筹措。

二是没有对藩王制度进行改革。藩王加的俸禄开支市明朝最大的开支,万历三十二年,明朝宗室男性子弟15.8万人,加上公主、郡主,亲戚、佣人等,朝廷要养好几百万人。此前的弘治皇帝已开始限制宗室娶老婆的数量,嘉靖颁布了宗藩条例,对宗室限制;但是张居正面对这个问题,没有什么作为,以至于万历十五年,张居正死后五年,万历帝拿出内帑赈济河南、山西等地饿得半死的宗室,后来万历帝、天启帝也采取一些措施,但为时已晚。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明朝中后期的大问题,必须要改革,不改革迟早会将大明朝拖死。亲王的俸禄一万担,郡王的俸禄2000担,最低的奉国中尉也有200担俸禄。明朝纳税20万担的府为上等府,纳税10万担以下的府为下府,全国只有160多个府,10个亲王就要一个下府承担,100个郡王就要一个上府养着。对于这个问题,张居正不可能没有认识,但是他没有去触碰这个定时炸弹,或许他也想,后人或许比我们聪明,留给后人解决。但是,万历初年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后时机,错过了就太晚了。

我们不能苛求张居正,他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后世之人没有一个像张居正这样有才能敢担当的大学士。后世的的林则徐有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早在明朝,张居正就写过写过一句对联:“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伟人总有相同之处。 张居正也是“工于谋国、拙 于谋身”,死后被万历帝和反对派清算,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天启皇帝和魏忠贤才为张居正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想起当年万历帝和张居正的交往故事,真是情同父子,万历帝一口一声元辅张先生,隔三差五给张居正赏赐,张居正回家葬父,万历帝思念的不行,派人催促回京。可惜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张居正一倒,大明指日待灭亡。

本文作者:坐看东南了(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