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朝首辅张居正?野史趣闻

2018-10-30 20:36:35

明朝首辅张居正是颇具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贤愚忠奸,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他是公认的改革家。那么,怎样评价明朝首辅张居正呢?

一靠学识进入内阁。张居正从小聪颖绝伦,被称为张神童。15岁已是诸生,因文章极佳得到巡抚顾璘的赏识,中进士后任庶吉士,被徐阶看重。徐阶任首辅后,常与张居正商议要事,为此张居正进步很快,先升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后又升为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进入了内阁。张居正敢于做事,自信豪放,又颇有城府。说话办事很得要领,大家都敬重他。

二靠智勇荣登首辅。高拱挤走徐阶当首辅后,十分傲慢,从不把九卿放在眼里。高拱与张居正本是好友,但高拱清高自负,不把张居正当回事。张居正本想皇帝年幼,可以推行自己的改革主张,但高拱保守,根本不听他的建议,张居正对此十分不满,但不动声色,表面仍十分恭敬。两宫太后和皇帝的红人司礼秉笔监冯保,与高拱早有嫌隙。一天,司礼监的太监到高拱那传旨,高拱污蔑小皇上,并扬言要把太监们都赶出宫去。冯保得知很生气。高拱对冯保擅权有意见,就与阁臣张居正、高仪等商量除去冯保,张居正平时就与冯保交好,又觉此时正是搬掉自己施展抱负绊脚石高拱的好时机,就把此事偷偷告诉了冯保,冯保则到两宫太后那哭诉,两宫太后早知高拱蛮不讲理,于是下旨把高拱撵回老家,高拱走后不久,高仪也死了,张居正就成了内阁首辅。

三靠经宴赢得信任。明朝有个“经宴”制度,就是由翰林学士或有学问的大臣给皇帝讲经授课,授课完毕后皇帝赏参加的官员们一顿饭吃,故称“经宴”。为借此影响皇帝,树立威信,张居正每次都亲自讲经。一般是十天一讲,张居正每次除讲经外,还讲《贞观政要》,引导小皇帝做一个开明皇帝,同时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张居正讲经吸引了小皇帝。小皇帝觉得十天一讲不过瘾,要求张居正“日讲”,甚至“午讲”,有时皇帝与张居正单独长谈,张居正则不断向小皇帝灌输自己的改革主张,并得到小皇帝的绝对信任。

四靠担当推行改革。此时,张居正位居首辅,又深得皇帝的绝对信任,大权在握,推行改革的条件已成熟。从万历初年开始针对“宗室骄恣、庶官瘝旷、吏治因循、边备未修、财用大匮”的五大积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运动。在政治上,整饬吏治,推行考成法,严格精准奖罚,主张唯贤是用,坚决裁减冗员。在经济上,改革漕运,丈量土地,打击豪强,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各项杂税合并,增加财政收入。在军事上,加强边防设施建设,开展互市贸易,加固了北方,有力地抵御了倭寇对东南沿海的侵扰,促进了国泰民安。

五靠功绩终获公论。张居正出生于1525年,卒于1582年,湖北荆州人。12岁考中秀才,16岁中举,23岁中进士,42岁进入内阁大学士行列,48岁任内阁首辅。当时神宗皇帝年幼,朝政由张居正一人掌管。在任十年期间,通过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非常的改革措施,使朝政焕然一新,国富民丰,边疆安稳。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因而招致反对,加之位极人臣后,专横跋扈,专好阿谀奉承,收受贿赂,给反对派留下口实。张居正死后不到一年,其功绩曾被全盘否定,改革措施搁置,老家被查抄。到了熹宗时,有人称道张居正,熹宗下诏恢复了张居正过去的官职,并安葬祭祀,1630年(崇祯三年)礼部侍郎罗喻义等人上诉为张居正鸣冤,崇祯恢复了二个荫职及诰命,并恢复了张居正之子张敬修的官职。

与张居正同过朝的著名清官海瑞评价他“工于谋国,拙于谋生”。明代思想家李贽称誉张居正为“宰相之杰”。

更多精彩,请关注【下午历史茶】

本文作者:下午历史茶(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