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太监风光无二,喝令百官下跪嘲骂,网友表示:朱元璋怒了野史趣闻

2018-10-30 19:32:14

说到被太监左右的朝代,相信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明朝,毕竟明朝的东昌实在是太出名了,想不让人想到都难。而当时创立明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一名出身草根的皇帝,没权没势,甚至穷的连饭都吃不上,做过和尚和乞丐。后来辛辛苦苦了10多年,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

因为做皇帝之前的悲惨遭遇,所以成了皇帝的朱元璋变得十分重视权力,绝不允许有人分享和染指,哪怕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为了大明王朝始终姓朱,朱元璋都不惜对这些开国功臣大开杀戒。

开国功臣如此,太监也不例外。历朝历代太监乱政带来的危害,历历在目。因此,从一开始,朱元璋就决定从根子上断绝太监干政的任何可能。

1384年,朱元璋铸造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铁牌上写着11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内臣”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太监。这块铁牌挂出来后,让每一名太监如履薄冰。就这样,在整个洪武时期,太监只有做奴才的份,根本无缘问津权力。

然而,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期,这些太监们的身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原因无他,朱棣皇帝的身份是怎么来的想必大家都也知道,在他当初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那些作为奴才的太监们全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有的还走上战场为他冲锋陷阵。这一系列的变动,让朱棣认识到了这些太监们的重要,开始有意无意的拉拢这些太监,并且提高了太监在朝廷当中的地位。

1420年,朱棣违反了朱元璋关于“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禁令,设立了东厂,以亲信太监担任首领。

不过,朱棣虽然任用太监,但对这些太监们还是保持着警惕和距离,明文规定了太监不得认字和学习文化,必须是一个字也不认识的大老粗才可以。

毕竟当时的太监这个职位实在是太敏感了,一来他是经常陪伴在皇帝的身边。二来他又是整个后宫中不可或缺的职位,接触到的东西也多。这样的职位,做皇帝的能不防备嘛。而且那个时候的太监们还没有达到霍乱朝纲的地步,对国家也没有造成什么危害,甚至还出现了郑和等青史留名的太监。

朱元璋、朱棣都是强势皇帝,太监在他们手里翻不起浪。可是,明朝中期以后,在皇帝的纵容和偏爱下,太监一步步靠近权力中心。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废除了朱棣关于“太监不得认字和学习文化”的规定,在宫中设立“内书堂”,让太监学习文化知识。

本来,学习文化知识不是什么坏事,可此举却无意打开了一个太监乱政的局面。太监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文化的太监。短短几年后,就是朱瞻基亲自培养的太监王振,将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送到蒙古人手中,如果不是大臣于谦等人当机立断,拥立朱祁镇弟弟朱祁钰为新皇帝,明朝恐怕得就此玩完。

明朝中期以后的皇帝,或许是变懒了的缘故,也或许是太过依赖太监的缘故,竟然允许了内阁参与批阅章奏,并把处理建议写在纸上。要知道,如果这个时候他们的老祖宗朱元璋还活着,恐怕得一个个的敲烂了他们的脑袋。而正是因为这一次的机会,那些太监们终于真正意义上的接近了权利,掌握了权利的枢纽。

也是因为这一原因,明朝诞生了许多权力熏天的太监,比如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人,都是通过司礼监秉笔太监、掌印太监一职作威作福。刘瑾被称为“立皇帝”,魏忠贤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权倾朝野,风光无二。

而且除了拥有“披红”权,明朝太监还掌握了臭名昭著的“东厂”和“西厂”。这两个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的节制,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可以随意缉拿和审讯大臣。

正是因为这一点,好多个忠心耿耿的大臣们被那些心术不正的太监们捉住,处于死刑,同时也加速了明朝的灭亡,可悲可叹。

当然,也是因为这一点,明朝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太监掌权的朝代之一,东厂和西厂遗臭万年,这样的组织能够替代皇权,着实是皇权的悲哀,同时也加剧了明朝政权的灭亡。

本文作者:风格历史说(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