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当太监的是成千上万人的奋斗目标,魏忠贤就是挥刀自宫的野史趣闻
每当夜幕降临后,在高高的宫墙内,除了皇帝和他的儿子外,有这样一种“男性”群体,能够留在宫中留宿,他们就是太监。
说起“太监”这个话题,在我们印象里,这些太监大部分是从民间招募来的,他们来自于贫苦人家的孩子,父母被生活所迫,不得已将孩子送入宫中。因为生理缺陷的原因,当这些太监长大后,他们就开始祸乱朝廷。

太监代代有,明朝特别多。在明朝的历史上出了很多有名的大太监,像:王振、冯保、刘瑾、魏忠贤、汪直、曹化淳等等。不过明朝也有很多好太监的,这些人也是权倾朝野,但是佷守规矩,不祸害别人,为皇帝办事。大家最熟悉的也是明朝太监里的正面代表人物——郑和。除了郑和,还有怀恩,陈矩等。

然而,在明朝出现了自宫潮这样奇怪的现象,很多人把太监这个职位,当成了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那·为什么呢?

到明宣德年间,宫中正式设置了宦官学校“内书堂”,选一些聪明伶俐的小太监入堂读书,并由翰林院学士教授太监们读书习字,从此帝国多了一群能以极高效率办事情又忠于皇帝的准官僚。

存在就是合理,万物都是相生相克,文官势力的崛起必然需要力量来制衡,所以明朝的太监就担当起这个角色了。伴随着宦官权势的进一步扩大, 明英宗时期就出现宦官王振专权的局面。王振也便成为大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宦官。

随着太监地位的提高,司礼监开始代皇帝批红,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的部分),司礼监的主管被称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如刘瑾、冯保、魏忠贤等人就是司礼监的佼佼者,他们可以说是权倾天下。但是出现这一情况的前提是:皇帝懒散。否则,皇帝可以收回审核的权利。比如嘉靖皇帝,把太监都当成了奴才,于是司礼监掌印太监什么的都不敢胡作非为,一时权势被打压下去。

当然,虽然司礼监掌印太监威风八面,但是有一个必须满足的条件:必须挨一刀当宦官。这就是“有得必有失”的道理。自宫做“官”的成本,要比读书低得多,自宫改变命运,与读书改变命运一样,成了激发全民上进的鸡汤。

像上面我们说的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大太监,他们个个呼风唤雨,不仅自己能疯狂敛财,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还能左右政局、控制大臣后宫藩王乃至皇帝。而且他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穷苦出身并且凭借自己的努力从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权力的高峰,堪称人生的楷模、成功人士的典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因此,明朝出现了自宫潮“奇怪的现象。不仅是普通百姓的子弟有人选择自宫,就连军人的子弟,也开始加入“自宫潮”。光是在京城,就有成千上万人争着抢着被阉。而且,有些勇士,居然还是自行阉割。比如,王振与魏忠贤。据说,很多人自行阉割后,又没办法进宫,然而这些人因为面子问题,又没办法回家,于是成千上万的人,在京城成为了无业游民。
明仁宗皇帝因为反感,自行阉割,曾经还下过诏书严禁自宫。此后的明朝历代皇帝,坚持了严禁自宫的政策,违犯者均戍边。可是,自宫这个风潮,并没有因为仁宗的反感而消失。
本文作者:赤明延康(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