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一位太监,被称为“立皇帝”,财富太多到令人憎恶野史趣闻
要问当今世界最富有的人是谁,很多人会想到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或者“股神”巴菲特,亦或是后来居上的杰夫·贝佐斯。可是如果将时间倒回五百年前,若问当时最富有的人,很多人可能会一脸懵逼。

早些年《亚洲华尔街日报》有一项评选表明,过去一千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中国有6人上榜,除了吉思汗、忽必烈、和绅等人之外,明朝太监刘瑾赫然在列。刘瑾被捕后,从其家中查出有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万余两,其它珍宝细软无法统计(清赵翼《二十二史札记》)。刘瑾财富可见一斑。

当然,这项评选主要考察的是个人财富的相对值,即占到当时国库的百分比,由于受参考文献、统计口径、单位换算等因素影响,这项评选并不能完全使人信服,但也说明刘瑾是非常富有的。很多人据此认为他是当时的“世界首富”。
对于刘瑾家财,除了赵翼载入之外,其他人的记录并不一致,但数量都大的惊人。刘瑾是明正德年间宦官,非王非商,按理说是没有财富来源的,可是刘谨却富甲天下。大量财富从何而来呢?答案却很简单,来源于“罚款”。当然,此罚款非彼罚款,而是并不光彩的敛财。

刘瑾年少净身入宫,跟随太监伯父刘顺。明孝宗朱祐樘时期,刘瑾犯了罪,依法当被处死,后被赦免,并在东宫侍奉太子朱厚照。朱厚照继位后,是为明武宗。刘瑾投其所好,引导其玩耍歌舞、摔跤等游戏,深受其宠。刘瑾被调入内官监,步步高升,数次升迁,官拜司礼监掌印太监。同样是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却非同小可。在明代,司礼监拥有“批红”权,参与国家事务,甚至一定程度上代行皇帝的权力。
刘瑾掌权后,骄纵跋扈,专擅朝政,党同伐异,重用“八虎”等鹰犬,朝臣都不敢言语,时人常常以“立皇帝”相称。权力意味着政治资源,对于刘瑾来说,这种政治资源是要变现成现实财富的。于是,在专权之外,他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聚敛家产。

一方面,他劝明武宗下令将各省的库藏都运往京师,伺机从中贪污大量银两;另一方面,他公然受贿索贿,但凡官员升迁赴任、回京述职、朝觐至京,都要向他缴纳数额不菲的“见面礼”。我们知道,明代官员的俸禄并不高,部分官员只好动用“京债”,向京师富豪借钱,成为当时的一大奇观。同时,他还让亲信任职地方,从中捞取好处。

多种方式敛财使刘瑾财富快速积累,并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目。刘瑾贪则贪矣,但他欺上瞒下,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直接导致了地方矛盾的激化。终于在杨一清、李东阳等人的策划下,借助平叛安化王朱寘鐇的机会,揭发了刘瑾的十七条罪状。1510年8月,刘瑾以谋反罪名下狱,并判凌迟处死。

行刑时,刘瑾被判凌迟3357刀,分三天割完,割下的肉块被台下的看客以一文钱一块的买来并吃掉,可见人们对刘瑾的憎恶之深。
本文作者:史趣(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