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筷子如何要了周亚夫的命?野史趣闻

2018-10-30 19:30:50

△周亚夫像

周亚夫是大家熟知的西汉名将。“细柳阅兵”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是,这样一位名将最终却是被逼绝食而死。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呢?

今天讲讲周亚夫的故事,相信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他的故事里读出一些职场生存之道。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是一个标准的红二代,因机缘巧合承袭其父爵位被封为绛侯。

因为当年视察细柳营一事给汉文帝留下了极好的印象,所以,文帝在弥留之际对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说:“周亚夫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关键时刻还得靠他。”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三年),吴王刘濞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景帝任命周亚夫为太尉,率兵平叛。

当时,叛军正在全力攻打梁国。周亚夫认为与叛军正面交锋没有取胜把握,于是他放弃援救梁国,而是绕道后方,截断了叛军的粮道。

结果,周亚夫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平定了叛乱。朝臣纷纷上书请求表彰周亚夫。没过多久,景帝就任命周亚夫为丞相。

周亚夫达到了职业生涯的辉煌顶点。但是,祸根也在这个时候埋下。

镇守梁国的梁王是汉景帝最喜欢的一个兄弟。由于周亚夫没有派兵援救梁国,梁王对他怀恨在心。叛乱平定后,梁王一有机会就在太后和汉景帝面前打周亚夫的小报告。而周亚夫却对隐藏的危机浑然不觉。

有一次,汉景帝要废掉栗太子刘荣,但周亚夫反对。景帝开始对他有所不满。

后来,接连发生两次封侯事件,让周亚夫的命运进一步滑向深渊。

景帝想封自己的舅舅王信为候,而且这个意见是太后提出来的。景帝和周亚夫商量时,周亚夫说:“高祖说过,非刘姓不可封王,无功劳者不可封侯。如果封王信为侯,就是违背了高祖定的规矩。”景帝无言以对,心里很不满。

后来,五个匈奴将军归顺汉朝。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他匈奴人也归顺汉朝,但周亚夫这时又提出了反对意见:“如果封这些背叛匈奴的人为侯,那您以后如何责罚不守节的汉臣呢?”

景帝听了很生气,强行封那五人为侯。周亚夫失落地托病辞职,景帝竟然批准了他的辞职报告。从此,君臣两人的关系跌入谷底。

过了一段时间,景帝又想起了倔脾气的周亚夫。于是,在宫中设宴招待他,想看看他的脾气是不是有所改观。

景帝命人在他面前放了很大一块肉,但是不给他放筷子。周亚夫不高兴地向管事的人要筷子,景帝笑着对他说:“莫非这还不能满足你吗?”周亚夫羞愤不已,不情愿地向景帝跪下谢罪。景帝刚说了个“起”字,他就马上站了起来,径直走出殿门了。景帝叹息地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至此,汉景帝彻底放弃了周亚夫,并且认为周亚夫对太子是一个威胁。周亚夫的悲剧命运已经不可更改了。

最后,说一说周亚夫的结局。

周亚夫的儿子见父亲年老,就偷偷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周亚夫去世发丧时用,结果被人告发。景帝派廷尉追查此事。

廷尉问周亚夫:“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啊?”周亚夫答道:“我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怎能说是谋反呢?”廷尉讽刺道:“恐怕你是想到地下谋反吧!”

周亚夫受此屈辱,无法忍受,于是闭门绝食,五天后,吐血身亡。一代名将就此走完一生。

总结周亚夫的故事,他至少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上有重大失误:

其一,在春风得意之时,没有意识到潜在的风险。如果他及时安抚梁王,也许能避免悲剧。

其二,没有意识到岗位的变化对他提出了不同要求。从武将转变为丞相后,他依然像在细柳营时那样不给顶头上司面子。

其三,没能管理好自己的脾气。在领导最后一次考验他的时候,依然没能收敛脾气,彻底失去了领导的信任。

本文作者:识潮(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