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怎么变成“太监帝国”的?野史趣闻
新春秋导读:朱元璋以布衣起事,驱除蒙古,光复汉家江山,有“自古得国最正”之誉,但是其废除中国实行了两千年的宰相制度,为明朝埋下了极大的隐患,以后明朝的一系列失误,总根源都在这于此。
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规定:“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设丞相”。从这一刻开始,中国两千年的宰相制度宣告结束,也是从这一标志性事件开始,中国进入“黑暗政治”时代,政府的政治活动不再是公开的、透明的,不再是可以讨论的问题,随之而来警察社会开始不断加强,封闭、保守因素在国民性格中的断增加, 为中华民族的落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朱元璋通过农民大起义登上皇帝宝座,游方僧出身的朱元璋具有浓厚的小农意识,不仅不希望大权旁落,要独揽大权,小权也要一起揽,全国一切事务都要亲自过问,加之他生性好猜忌,对任何都不信任。废相前,朱元璋共任命过四名丞相。他们分别是徐达、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等。其中徐达因“数受命征讨,未尝专理省事。”他任职期间,在京时间不足两个月,因此得以善终。而其他三人均被朱元璋罪诛,期中固然胡惟庸专权的因素,但从整体来看,三位宰相的命运与朱元璋的性格弱点又密切关系。
废相之后的朱元璋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忙的皇帝,每天处理政务多达二百多件,他可以,朱棣也还可以,但是后世子孙,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实在无此能力和精力,自然就将此权利拱手给身边的宦官。于是,明代成为中国历史上 ”最大的太监帝国”也水到渠成了。
民国史学大家中傅斯年和钱穆学术观点分歧严重,一个主张用西方科学方法解读中国历史,希望用科学民主的现代理念解决中国的问题;一个倾向于传统,希望从传统的善政善制中找到救世良方。但是两人在朱元璋废相这个问题上看法却极其一致,傅斯年把明朝视为“中华第三帝国”,评价远远低于汉、唐;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明代是中国传统政治之再建,然而恶化了。恶化的主因,便在洪武废相。”现代和传统史学的代表人物同时把矛头指向了朱元璋废相。
“国家大事,唯祀与戎。”在朱元璋以前,中国皇权和相权分工明确,皇权主要是“祀”,皇帝称为天子,是代表百姓和天地(上帝)沟通的,相权主要是“戎”,即行政和军事。后来丞相的军事权利,分由大将军负责,丞相则成为政府的首脑。这种分工看似封建,其实和现代政府制度的立意极其相似,皇帝就相当于党委,丞相就相当于总理,只是皇权是终身制、继承制,相权可以随时更换。
宰相制和现代的责任内阁一样,干得不好或是出了问题,负责的宰相下台后,换个人,换个政策,国家机器可以继续工作。但是,自从朱元璋废除宰相以后,内阁只是皇帝私人秘书,不过是五品小官,所有的政策必须以皇帝的名义实行(宰相制时以政府的名义实行),出了问题,自然无法替皇帝负责。皇帝是天赋神权,是不可能错误或下台的,于是政府的错误成了无法正面面对的问题,于是就把责任推给了具体办事的官员,官员普遍没有安全感只有两条路,一是相互结党,寻找更大的官员当靠山;二是大官通过投靠太监,寻求皇帝的信任和帮助。
后世公认,明朝衰败、灭亡的两大弊政:一是太监干政,二是言官纷起,党争不断。内阁责任大,权力小,所有问题都要等皇帝批示,皇帝不愿意管,或者管不过来,就安排太监代劳;而且内阁又没有人事任免权,人都不是自己选的,支持现行政策的不能用,反对现行政策的不能免,政策怎么推行?以致于张居正这种重臣能吏,都要和太监穿一条裤子。批评皇权不敢,批评相权也要负责任,但是批评办事官员,说对了可以博得名声人望,说错了也不用负责任,这又给了政敌和言官以攻击的口实,于是党争、太监专权两大问题,愈演愈烈,终至朝廷地无人办事,无人说实话,国家大势终 至不可收拾。
清承明制,虽然没有太监专权,但是满州贵族代替了太监,和皇帝结成了一种无须监督,政府无权干涉的政治生态,一切全看皇帝一人的好恶,中国进入了“警察社会”,言论管制,思想压制,社会上死气沉沉,终至全面落后于西方。
有人可能说皇权一样可以承担负责,崇祯不是屡次下罪己诏吗?其实政府的责任和这个完全是两回事,宰相、内阁承担责任,结果是下台,可是皇帝呢?即使他说自己错了,他会下台吗?他会改变政策吗?谁去监督他?一切都得不到保证,这怎么能 叫负责?
制度和人,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虽说是见仁见智,但是大致是人好,只能保证一时,制度好,可以走的更远。
本文作者:读者文摘微刊(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