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中原楚庄王野史趣闻

2018-10-30 16:38:35

楚国是发源于江汉流域的大国,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初的周成王时代,楚国王室的祖先就辅佐周王室。但是楚人一直认为自己不属于华夏族群,即使身为周王朝的诸侯,也不肯完全向周王室低头。比如楚国的第六代国君熊渠就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意思是楚国并不认可周王朝的爵位,死后不想用周王朝的谥法给自己加谥号。

熊渠当政时,楚国已经扩张成一个大国;到楚武王熊通在位时,国势更为强盛,已经具备向中原扩展的实力。熊通曾要求周王室赐给自己高级的爵位,但是周王室一贯看不起位于南蛮之地的楚国,拒绝了熊通的要求。深感愤恨的熊通干脆称王,从此楚国变成了王国,与周王朝平起平坐。

虽说楚国称王,但是楚国国君仍然承认自己是天下诸侯之一,并且想要效仿齐桓晋文之事,称霸中原。在楚成王时期,楚国称霸的愿望被晋文公的晋国阻挡,在城濮之战惨败。在楚穆王时期楚国也占不到上风。楚庄王熊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登上了楚国的王位。

一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楚国的政局,一直受各大贵族影响颇深。楚庄王即位之初,就遇到公子燮和公子仪的政变。在忠于楚庄王的大臣的帮助下,楚庄王平定了叛乱,但是也感受到政局的扑朔迷离。在缺乏有力支持的情况下,楚庄王在即位之初的三年,一直沉溺于酒色,作出胸无大志的样子,借机观察那些大臣忠于自己。

据说,楚庄王在宫门口立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有敢进谏的,杀无赦。”大臣们都不敢去劝说楚庄王。但是唯独大夫申无畏前去面君。楚庄王问他:“大夫这次来见我,是想喝酒呢,还是想赏舞?”申无畏说:“我是有个谜语猜不出来,想讲给大王听一听。”楚庄王就让他讲谜语。申无畏说:“楚国的国都有一只大鸟,栖息在朝堂上,整整三年不飞不鸣,谁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大王你说是为什么呢?”

楚庄王很清楚他是什么意思,就说:“你放心,这只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申无畏以为自己说动了楚庄王,就高兴地走了。可是楚庄王完全不改,依然故我。

另一位大夫苏从决心再去劝说楚庄王。他求见楚庄王之后,就大哭。楚庄王问他为什么哭,他说:“我哭我自己快死了,楚国快亡了!”楚庄王说:“你怎么会死。楚国怎么会亡呢?”苏从说:“我来劝谏大王,犯了死罪,这不是快死了吗?我死以后,大王依然沉溺于酒色,楚国不是要亡了吗?”楚庄王说:“你可真是傻,明知道会死还要来。”苏从说:“傻的不是我,是大王。大王杀了我,成就了我的名声,而自己却要成为亡国之君,难道不傻吗?”

楚庄王站起来说:“大夫说的都是忠言,从今以后我一定会照你说的办。”当即撤下鼓乐,收起美酒,开始任用贤才,治理国家。楚国国力本来就雄厚,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军在楚庄王的带领下,征伐叛乱的附属国庸国,一举消灭之。楚庄王果然做到了一鸣惊人。

二、问鼎中原挑战周王室

灭庸之后,楚庄王在几年时间内持续北上中原,与晋国争霸,争夺围绕着郑国展开。期间,在北林之战中,楚军曾击败晋军。但是这段时间楚军并没有得到决定性胜利。

楚庄王八年(前606),楚庄王想要扩展国土,就打着勤王的旗号,率军北上征讨离洛阳不远的陆浑之戎。在抵达周王朝都城洛邑附近时,在周王室直辖领地的边境检阅军队,意在震慑周王室。周王感受到了威胁,就派王孙满前往楚军营地,表示慰问。

楚庄王与之前的历代楚王一样,一直希望能够与周王室争锋。这次王孙满前来,是一个好机会。于是楚庄王问道:“听说王城里放着九鼎,不知道这九鼎到底有多大、有多重?”周王朝是讲究礼法的,不同等级的贵族要严格按照各自的级别执行不同的礼法,不得擅自提升级别。九鼎是王权的象征,楚庄王询问九鼎大小轻重,意味着楚国要与周王朝分庭抗礼。

王孙满的回答非常得体,恰当地警告了楚庄王,他说:“鼎的大小轻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德’。如果有德的话,鼎虽小也大,虽轻也重。如今周王室之德仍在,还是不要轻易问鼎比较好。”楚庄王很清楚,天下的人心并不在楚国这一边,所以他回应道:“我楚国的兵器放到一块,也可以熔炼成九鼎了。”意思是楚国兵力强大,周王朝有德也无法抗衡。但是随后楚庄王还是很快退兵,虽然楚国的确是个强国,但是要取代周王朝毕竟还是实力不够。

事实也是如此,楚庄王回国后不不久,长期担任楚国令尹(即相国)的若敖氏就发动叛乱,攻打楚庄王。楚庄王镇压叛乱,灭掉若敖氏全族。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楚庄王东征西讨,大大扩展了楚国的领土。

楚庄王不仅在军事上战果累累,在内政上也有成就。灭掉若敖氏之后,楚庄王任用贤相孙叔敖,在孙叔敖的治理下,楚国改革内政,兴修水利,国力上升。朝堂之上也汇聚了大量人才,先后有令尹子孔、孙叔敖、子重、子反、劳贾、伍参、潘危、潘党、沈尹、申叔时、申公巫臣、庐敢黎、唐狡、屈荡、养由基等,文才武略俱全,并且能够团结一心,以国事为重。

楚庄王爱惜人才有多方面的体现,比如“灭烛绝缨”的故事,讲的是楚庄王一次宴请将领们,让自己宠爱的妃子跳舞助兴。没想到一阵风刮来,大厅里的蜡烛全都熄灭了,于是大将唐狡趁黑摸了妃子的手,妃子一把将唐狡头盔上的缨揪了下来,偷偷告诉楚庄王。

楚庄王说:“先别忙着点灯,大家今天不用穿得太正式,把冒缨都摘下来吧!”原来楚庄王不希望因为这种小过而治罪。后来在战争中,唐狡因为这次恩情,表现得异常勇敢,立下大功。这种故事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楚庄王的政治智慧。

三、邲之战打破晋国霸业

晋楚争霸是春秋历史的主线。楚庄王即位后,和晋国有几次交战,互有胜负。双方都意识到,会有一场决战来决定中原霸主究竟是谁。

对楚国来说,争夺中原霸权首先要控制郑国,因此在几年时间内楚国曾多次攻打郑国。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国尽出精锐,由令尹孙叔敖亲自领中军,楚庄王也御驾亲征,准备大举攻郑。郑国顽强抵抗三个多月,终于失败,郑襄公裸露上身迁着羊走出都城的城门,向楚军投降,请求楚国不要灭掉郑国。于是楚国接受郑国的人质之后,准备撤兵。

此时晋军已经到达黄河北岸,准备救郑。听说郑国已经投降,晋军内部出现了争议,中军帅荀林父认为不应该再出兵,而中军佐先觳坚持要与楚军一战。最终主战派率领麾下士兵渡过黄河,其余晋军不得已也一起渡河,想要避免内部的分裂。

准备撤军的楚庄王此时也面对不同意见,孙叔敖认为此战目的已经达到,不应再与晋国作战;而伍参认为,晋国国内政局不稳,应该抓住这次机会一举击败晋国。楚庄王认可伍参的意见,命令大军调头北上,迎战晋军。

楚军先是派人假装求和,晋军不同将领先后用不同的言辞来回复楚军,楚军从而洞悉晋军内部不和。接着,晋军将领魏锜、赵旃带人去楚营挑战,楚军随即全军出动进攻晋军。

在慌乱中,中军将荀林父作为晋军的最高统帅,竟然下令“先渡河的有赏”,导致晋军一片混乱,互相争强渡船,有的士兵用手扒住船边想要上船,先上船人的为了尽快逃走,抽刀砍断扒船者的手指,导致船里的断肢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

在一片混乱中,晋军打败,只有提前做好的战斗准备的上军没有遭受太大损失。此战发生在邲地,所以史称邲之战。此战惨败后,晋国一时间无力对抗楚国,楚国又控制了宋国和鲁国,联合齐国和秦国,从晋国手中夺取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楚庄王能够称霸,一方面是利用了晋国的内部问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楚国一味迷信武力的做法。楚庄王讨伐陈国的夏征舒之乱,占领陈国后,臣下曾建议他干脆灭陈,但是楚庄王采纳了申叔时的意见,认为不能乘人之危,让陈复国。

楚庄王还提出“止戈为武”的观点,认为军事行动应该讲武德,“禁暴、戢兵、保大、安民、和众、丰财”,拒绝用晋军的尸体筑成“京观”来炫耀武力,对中国历史上的军事理论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可惜的是,楚庄王虽然在临死前还叮嘱太子及大臣:“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 民 ,而善用之。”但是楚国的霸业在他死后就没能持续下来,晋国凭借着雄厚的实力,再次从楚国手中夺回了霸主之位。楚庄王在公元前591前去世,是春秋时代楚国最有作为的一位国君。

本文作者:百度知道(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