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争霸之“问鼎中原”野史趣闻

2018-10-30 16:36:18

楚国争霸

问鼎中原

作者:泡爹

书接上回。

蛰伏了三年的楚庄王终于准备一鸣惊人了,但任何事情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重新接管朝政的楚庄王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政令不通

为什么会“政令不通”呢?

因为,无论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他们都只顾着解决自己面前的那点利益。

当官的为了争权夺利拉帮结派相互掣肘,而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搭理你国王的政令。

怎么办?

楚庄王给出的解决方法是:挑起外战,转移注意力,将内部矛盾转化为外部矛盾

方法很无耻,但无耻并不代表无效!

楚庄王五年(公元前608年),楚国的附庸小国陈国的国君陈共公薨了。按道理楚国作为老大哥,即使楚王不亲自去吊唁,至少也应该派个代表去参加人家的葬礼。可是楚庄王这次却一反常态,不仅自己不去参加陈共公葬礼,还严禁楚国大臣出席陈国国君的葬礼。这在非常讲究礼仪的春秋时期,无异于拿鞋底子抽了陈国的脸。

楚庄王为什么这么干?

因为他想激怒陈国。

他为啥要激怒陈国?

因为楚国要制造外部矛盾,从而转移国人的注意力。

果然,陈共公的儿子陈灵公面子上挂不住了,一气之下跑去与晋国结成了同盟,表示跟楚国一刀两断。

“哈哈,干的漂亮!”楚庄王由衷地在心里表扬了一下陈灵公这个傻13,就势亲率大军攻打陈国。

陈国是个巴掌大的小国,根本不够楚国大军塞牙缝的,所以,打完了陈国楚庄王又率领大军顺势攻打宋国。

要知道,这时候陈国和宋国可都是中原霸主晋国的同盟国。小兄弟被打,作为大哥的晋国当然不能无动于衷。

可惜晋国现在不比当初,自己的光景过得也很稀松,要跟楚国正面冲突,心里也是相当没底。

晋国现在的国君晋灵公是晋文公重耳的孙子,《史记》中对这哥们的评价是:灵公少,侈,民不附,故为弑易

翻译过来意思是:晋灵公年少继位,长大后生活奢靡,不行君道,致使民不聊生,所以被杀了 。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晋国摊上了这么个胡吃海喝的少爷羔子当国君,近几年的光景过得那是一年不如一年。所以晋国的总理赵盾(春秋名人,赵衰的儿子,战国时期赵国的始祖,以后讲到赵氏孤儿的时候再介绍他)选择了“围郑救宋”的方法,通过攻打楚国的小跟班郑国,来为衰落的霸主晋国挽回一些颜面。

楚成王执政后的第一次对外战争,以中原霸主晋国不敢正面应战的结果完美收官。这首先达到了转移楚国国内矛盾的目的,其次大大地提高了楚国军民的士气,最后还迅速地树立起了楚成王的威信。真可谓是一步一箭三雕的好棋。

紧接着第二年的春天(前607年春),楚国又指使郑国把宋国再次修理了一顿,这等于是楚国更加嚣张地在打晋国的脸。

用孔老夫子的话讲:是可忍孰不可忍!

同年夏天,晋国为了报复楚国再次发兵攻打郑国。

楚庄王熊侣这次更不含糊,直接派子越椒(楚国令尹,相当于总理)领兵救郑,准备跟晋国直接正面冲突。

结果没想到晋国再次认怂,找了个理由居然悄悄地撤兵了。

第二次外战效果更加的好,没费一兵一卒楚国就取得了胜利!

幸福来得太突然,这让楚庄王童鞋有些晕眩,不由自主地开始感觉飘飘然。

“没劲,真没劲!”听到晋军撤军消息的楚庄王一脸的失落。

“晋军被咱吓跑了,多好的事啊,君上不高兴吗?”大臣问。

“All things are too easy!!!easy,eary懂吗?”

“。。。。。。”众大臣一脸懵逼。

“不行,我得换个新玩法。。。”楚庄王扔下不明就里的大臣们,自言自语地走回了后宫。

一冬无话,转年春天(前606年春),楚庄王亲率大军,准备北上征讨陆浑之戎(散居黄河南、熊耳山北之阴地,又称阴地戎)。

楚庄王为啥想起来要征讨北方的戎狄部落呢?

其实,陆浑之戎生活的地方跟楚国并不接壤,两国之间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修理人家完全是楚庄王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由于中原最强大的国家晋国,对楚国采取了避其锋芒的态度,这让楚庄王感觉很不爽,就像一个撇足了劲的拳击手走上了拳台却找不到对手的感觉。

经过一个冬天的苦思冥想,终于让楚庄王又找到了一个新的对手——周天子。

周王朝虽然已经衰落,但他始终是各诸侯国名义上的共主。挑战周天子的权威,几乎成了唯一可以满足楚庄王膨胀感的选择。

而陆浑之戎倒霉就倒在住的离周天子太近,楚国选择修理他,完全是为了在周天子的面前秀一下自己的肌肉。

乘着和煦的春风,迈着整齐的步伐,前去攻打戎狄的楚军,浩浩荡荡地从周朝都城洛邑城外路过。

“嘟,嘟嘟,嘟嘟嘟!!”号令部队停止行军的牛角号响起,楚国大军停了下来。

“传令下去,埋锅造饭,今天大军在此扎营。”楚庄王命令。

“大王,现在刚到中午,我们不累,还可以继续行军。”一名叫贾机灵的将军瞎积极道。

“喔,贾将军你不累?”

“对,臣不累!”

“那好,其他人扎营,你围着大营跑一百圈,边跑边大声喊:‘今日休息,明日在此阅兵!’”

“这。。。。”

阅兵!阅兵!!阅兵!!!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你没看错,楚庄王就是准备在洛邑城外举行一次盛大的阅兵。他想让周天子看看,强大的楚军是多么的威武。

楚国大军安营扎寨的时候,洛邑城中已经是一片混乱。很多人都认为楚军这次是来攻打王城的,几乎有一半的人在收拾行李准备逃难。尽管周王室已经贴出告示一再解释楚军只是过路,可惜没有人会相信现在这个贫弱的周王。

其实何止是百姓,就连躲在皇宫的周定王也心里没谱。

看到派出去的探子回来,惶恐的周定王急的都从王座上走了下来,问:“搞清楚了吗,楚军为啥在城外扎营?”

“启禀大王,据说是楚王明天要在城外阅兵。”

“阅兵?会不会是假阅兵真攻城啊?”周王有些怀疑。

“嗡。。。。。。”朝堂上的大臣们瞬间乱成了一锅粥。

“楚军要想攻城直接攻就行了,没必要搞这些花样还留给我们布防的时间。”还好并不是所有的大臣都是糊涂蛋,大夫王孙满比较清醒。

大厅里瞬间安静了下来。

“有道理,可是楚军在城外阅兵目的何在啊?”有大臣问。

“目的,目的不过就是耀武扬威,显摆他楚国的实力罢了。”王孙满回答。

“哦,他要只是想显摆,那就让他显摆好了。”一听楚军不会攻城,周王立马松弛了下来。

周天子这几天让楚国搞得心神不宁,好几天都没睡好觉,现在得知没有了危险,本来准备马上散朝回去补觉,可是突然间他意识到,自己好赖也是个天子,至少得拿出点儿天子的派头。

吩咐道:“王孙满,既然人家在咱门口阅兵,本王也不能没有表示,就派你代表本王去楚军大营观摩阅兵,同时给广大的楚国将士带去本天子的慰问。”

“那臣需要带些什么慰问的礼品?”王孙满问。

“礼品?咱国库里空的耗子都搬走了,哪还有礼品!空着手去吧。”周天子没好气地丢下一句,转身走了,留下了一脸懵逼的王孙满 。

楚国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上,意气奋发的楚庄王一脸的兴奋。紧挨楚庄王就坐的,就是周天子的特别代表王孙满。

“大夫觉得我大楚步兵如何?”楚王问。

“披坚执锐,训练有素。”王孙满答。

“大夫觉得我大楚的骑兵如何?”

“兵强马壮,令行禁止。”

“大夫觉得我大楚的军队可强于中原各国?”

“就在下所了解确实强于中原各国。”

“那以我楚军实力,是不是有资格询问一下,周天子所持有的九鼎的大小和重量呢?”

(注释:“九鼎”是九只用青铜铸造的大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三朝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类似于后世的传国玉玺。楚庄王问九鼎,意在“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

王孙满一看楚庄王居然问的这么露骨,决定好好教育一下这个嚣张的年轻人。

史书记载当时王孙满这样回答道: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chī)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zhǐ)止。成王定鼎于郏(jiá)鄏(rǔ),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鼎的大小轻重在于君王之德而不在于其本身。从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时候,把远方的各种物象画成图画,让九州的长官进贡铜器,把各种图像铸造九鼎上,所有物像都齐备在上面了,让百姓知道神物和怪物。所以百姓进入川泽山林,就不会碰上不利于自己的东西。螭魅魍魉这些鬼怪都不会遇上,因而能够使上下和谐,以承受上天的福佑。夏桀昏乱,九鼎迁于商朝,前后六百年。商纣暴虐,九鼎又迁于周朝。德行如果美善光明,鼎虽然小,也是重的。如果奸邪昏乱,鼎虽然大,也是轻的。上天赐福于明德之人,必有一定期限,非随时可以改变。周成王把九鼎固定在郏鄏(山名,今洛阳西北),占卜的结果是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天命。周朝的德行虽然衰微,天命并没有改变。鼎的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这就是成语“问鼎中原”的出处,后来就用作比喻意图夺取天下。

王孙满说的有理有据不容辩驳,搞得楚庄王无言以对。碰了一鼻子灰的楚庄王,可能是觉得王孙满说的确实有道理,所以就暂时放弃了欺负周天子的行动,北上修理完陆浑之戎后就老老实实回了楚国。

接下来楚庄王又将如何行动,我们下一讲继续。

搜索“泡爹家庭课”微信公众号,关注泡爹全部文章!!!

搜索“泡爹家庭课”微信公众号,关注泡爹全部文章!!!

搜索“泡爹家庭课”微信公众号,关注泡爹全部文章!!!

本文作者:泡爹家庭课(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