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戟野史趣闻
作者:龙哥(刘在涛)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怀古名篇《赤壁》,看起来,杜牧磨的是三国时期的一枝戟。
说到戟,在人们心目中一般是三国演义中吕布用的戟的样子,其实连环画和电视剧也只是一种艺术形式,并不是考古,也不是还原历史,考虑到大众接受程度,它尊重了宋明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的形象。这种戟,来源于宋朝的戟刀,虽然也可以叫戟,但与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戟并不是一回事。
图1一般人们心中的戟
图2宋代的戟刀·《武经总要》
图3戟·清宫武备
戟,萌芽于商,发展于周,盛行于战国、汉晋,其后渐衰,至唐则退出历史舞台。戟是矛和戈结合的产物,青铜戟一般就是这样的分体式,而铁戟则常常是一体锻造的。铁戟的主流样式就是刺加小枝,刺在木柲顶端相当于矛,小枝横出与木柲基本垂直相当于戈。因样式很像汉字“卜”,后代常称为“卜字戟”。随着时代的发展,戟的小枝逐渐变成了前叉的形状。说戟的文章已经很多了,在此不再展开。
图4青铜戟的样式
图5青铜戟·秦
图6卜字戟的样式
戟,在东周特别是秦汉三国,是军队中的主要格斗兵器,史书常常说“持戟百万”“长戟百万”,就是代指兵多。比较耳熟能详的人物如秦汉的项羽、灌夫、典韦、张辽,唐初的薛仁贵都是曾用戟的,薛仁贵白马持戟是这种兵器在战场上的最后夕照。三国演义中“辕门射戟”的故事在历史中确有记载,当袁术派纪灵率领大军攻伐刘备时,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便请纪灵和刘备赴宴,令人在辕门立一戟,说自己有个解决的办法:自己如射中戟的小枝则两方言和,射不中则两方可以决斗,谁要不听就帮对方打谁,结果真就射中了戟上的小枝,吕布凭借高超的武艺解救了刘备。同时代的曹军大将典韦也是用戟的高手,只不过更擅长步下的手戟和飞戟(投掷器)。
图7满城汉墓出土铁戟·西汉
图8湖北鄂州孙吴墓出土铁戟·三国
戟的基本功能是刺、啄、钩、叉。现流传于世的戟,实物有不少。从西汉到东汉,总得来看,戟的个头越来越大,小枝也逐渐弯曲向前,叉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河北满城汉墓曾出土铁戟,尽管战斗部的尺寸只有不足40厘米,但型制已很成熟,属于实战器。东汉三国有的戟战斗部可达70厘米。戟的样式及尺寸的时代变迁是冷兵器发展史上一件值得耐人寻味的事。
戟当真是一种大众貌似很了解但其实很陌生的一种古代兵器。
图9品相优良棱线分明的铁戟·西汉
本文作者:龙哥说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