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太上皇野史趣闻
“太上皇”就是皇帝的亲爹,也叫“太上皇帝”,简称“上皇”。太上皇是封建社会皇权政治的必然产物,是解决皇室内部矛盾的一种特殊的方式。自从有了皇帝也就开始有了太上皇。而随着封建帝制被推翻,太上皇也就自然而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异人。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他根据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的建议,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中的“国王”称号更名为“皇帝”,自称为“始皇帝”。
秦王嬴政当了皇帝后心想,天下那有儿子是皇帝,父亲却是国王的道理?经过深思熟虑,秦始皇下诏“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从此,历史上便有了“太上皇”一词。
如果说庄襄王异人只是在他死后28年才由他儿子秦始皇追封为太上皇,他本人活着的时候别说当过太上皇,甚至连“太上皇”的名字听也没有听说过的话,那么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却是实实在在地过了一把太上皇的瘾。
据《史记·高祖本记》记载,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最终战胜了项羽,建立了强大的汉王朝。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还像以前一样“五日一朝太公,如家人父子礼”。对此,刘邦父子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妥之处。而刘太公身边一位颇有心计的老家人却告诉刘太公说,俗话说得好,“天无二日,土无二王”,皇上是您老人家的儿子,更是天下老百姓的皇帝;您老人家虽然是皇上的父亲,却最多只能算个大臣。天下那有皇上拜跪大臣之理?长此以往,皇上很可能会因此而失去号令天下的威严。刘太公认为老家人一番话说得入情入理,想我儿刘邦为打天下出生入死,险些送了性命,好不容易才当了皇上,千万可不能因为我影响了儿子统治天下的威严!
刘邦的父亲太公刘煓
这一天,当刘邦前来拜见父亲时,发现父亲手里拿着一把扫帚,毕恭毕敬地跪在门口迎接他。刘邦“大惊”,赶紧弯腰将父亲扶起来,询问父亲为何要向他行如此大礼?刘太公回答说:“全天下的百姓都要跪拜皇帝您,我虽然是您的父亲却也是个老百姓,我怎么能乱了天下王法呢?”汉高祖刘邦这才想起自己当了皇帝,父亲却没有一个相应的名号。于是他仿照秦始皇尊其父为太上皇的先例(《史记集解》在解释“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时说,“汉高祖尊父曰太上皇,亦放(仿)此也。”), 下诏“尊太公为太上皇”。
在诏书里,汉高祖刘邦动情地说道,亲情之中最亲的莫过于父子之情,所以父亲有了天下便传位给儿子;儿子有了天下则应尊归于父亲。几年前,秦朝的暴政使得天下大乱,狼烟四起,广大黎民百姓苦不堪言。为了解救天下黎民百姓于倒悬之中,朕亲自被坚执锐,身先士卒,最终平定了暴乱,使天下重新得到安定。然而,我所有的行动以及我所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是太公长期教育的结果。现在,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等既然尊称朕为皇帝,就应该尊称太公曰“太上皇”。
从此刘太公这位别说皇帝,就连一个七品芝麻宫都没有当过的平民百姓一下子当上了太上皇,这种情况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仅此一例。那位聪明绝顶的老家人也因为一个好主意正确解决了皇帝儿子和平民百姓父亲的关系而得到了汉高祖刘邦“赐金五百斤”的重赏。
封建社会的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所以登上皇帝宝座的人无不视皇权为命根子,又有谁愿意主动让位,早早地“退居二线”,当个徒有虚名的太上皇呢?因此汉以后的唐、宋、明、清历代都有太上皇,但他们远没有太上皇刘太公那样悠闲自在,大都是因为形势所迫,情不得已而被迫当了上太上皇。纵观汉代以后20多位由皇帝变为太上皇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在太子、大臣等人的威逼下被迫当了太上皇。
“八王之乱”使晋惠帝司马衷当了2个多月的太上皇。晋惠帝是历史上有名的“弱智”皇帝,他上台后没多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赵王司马伦于公元301年正月篡位做了皇帝。大概是考虑到“弱智”的晋惠帝不会对他刚刚到手的皇位构成什么威胁,司马伦不但留下了晋惠帝一条性命,还免费送给他一顶“太上皇”的桂冠。那知司马伦的屁股把皇帝宝座还没暖热就遭到皇族其他几位王爷的联合反对。经过两个多月的血战,双方战死近10万人。最终司马伦的皇冠没有保住,脑袋却落了地。晋惠帝又被人重新扶到了皇帝的宝座上,继续当他的傀儡皇帝。
“志在尊隋”逼迫隋炀帝当了太上皇。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群雄逐鹿。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打出的旗号却是“志在尊隋”。公元617年11月,李渊攻占了隋都长安,迎立13岁的杨侑即皇帝位,改元义宁,遥尊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己则谦逊地称“唐王”。次年3月,太上皇隋炀帝在江都为部下所杀。消息传来,李渊还假惺惺地哭了一场。随后他逼杨侑禅位,自己做了皇帝。
“玄武门之变”使唐高祖李渊被迫当了太上皇。李渊恐怕做梦也没有想到他逼隋炀帝为太上皇闹剧很快会在他身上重演。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派人在玄武门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然后强行迫使父亲李渊退位。李渊听说2个儿子被杀,知道朝中大局已为次子李世民控制,只好下诏将皇位传给次子李世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当了皇帝后,尊其父为太上皇。李渊做了10年太上皇,于公元635年抑郁而逝。
唐高祖李渊
“安史之乱”迫使唐玄宗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成了太上皇的事实。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励精图治,将唐王朝带进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开元盛世”。而他统治的后期却沉溺于声色犬马,任用权奸,政治腐败。公元755年,一向听话孝顺的干儿子安禄山突然率领千军万马一路朝京城杀来,很快便攻陷了京都屏障潼关。危急关头,已经在皇帝位子上稳稳地坐了43年的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一路上,沿途百姓痛哭流涕,拦道挽留。情非得已,唐玄宗只好太子留下李亨安抚百姓。第二年,在前线指挥平定叛乱的太子李亨接受大臣建议,为了安定人心,在肃州灵武(今甘肃灵武县)宣布自己继承了帝位,是为唐肃宗。唐肃宗即位后一面布告天下,一面遣使上表,遥尊远在四川成都的父亲唐玄宗为太上皇。避难成都的唐玄宗面对既成事实,也只好顺水推舟,接受尊号,当了6年太上皇。
唐玄守李隆基
“废昏立明”使唐昭宗当了一个多月的太上皇。唐昭宗李晔是在宦官刘季述等人拥戴下登上皇位的一个傀儡皇帝,公元900年11月,刘季述以“废昏立明”为由,发动宫廷政变,拥立太子李裕嗣位,唐昭宗被“尊”为太上皇。然而贵为术上皇的唐昭宗竟然被刘季述锁进少阳院里,一天三顿饭都是从墙洞传送的。一个多月后,左神策军指挥使孙德昭杀死了刘季述等人,拥戴唐昭宗重新复位,与囚徒无异的太上皇唐昭宗这才重新当上了皇帝。
“靖康之难”前夕,宋徽宗在文武百官的逼迫下当了太上皇。公元1125年,金兵借口宋朝“背盟毁约”,大举南下,包围了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兵临城下,朝廷里一些昏庸至及的文武大臣看不到金国志在灭宋的狼子野心,以为只要“背盟毁约”的皇帝下了台,金军自然便会撤退。因此,他们以“非帝退位不足以平金人之怒”为由,强逼宋徽宗退位。宋徽宗无奈,被迫传位给太子赵恒,是为宋钦宗,自己当了太上皇。然而,宋徽宗退位并没有“平金人之怒”,1127年,金军占领了汴梁,太上皇赵佶和皇帝赵恒父子二人双双被俘,被金人掳至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极端屈辱地生活了几年后,最终客死他乡。
宋徽宗赵佶
金军南下,宋高宗被迫让位当了太上皇。宋高宗赵构没有亲生儿子,立赵匡胤的七世孙赵眘为太子。由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因此开国200余年他的嫡系子孙一直没有人做过皇帝,对此朝野中经常议论纷纷。尤其是金兵压境、局势危急之时,满朝文武大臣越来越倾向于尽快让赵匡胤的后裔担负护国重任。在这种情况下,当了35年皇帝的赵构在各方压力下不得已宣布禅位于太子赵眘,是为宋孝宗。宋高宗的太上皇一当就是26年。宋孝宗做了27年皇帝后,在内忧外患中又传位于太子赵惇,是为宋光宗。宋光宗尊宋孝宗为“寿皇圣帝”——实际上就是太上皇。宋孝宗总共做了6年的太上皇。
“土木堡之变”后成了阶下囚的明英宗被迫当了太上皇。公元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大举南犯。明英宗听信谗言,率领50万大军亲征,结果在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陷入了瓦剌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中,明英宗成了瓦剌的阶下囚。明英宗被俘后,兵部尚书于谦等大臣拥立郕王朱祁钰为新皇帝,是为明代宗。明代宗遥尊在瓦剌当俘虏的明英宗为太上皇。这便是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一年后双方议和,明英宗被送还北京。七年之后,太上皇乘朱祁钰生大病之机,勾结当年主张南迁的大臣和王振余党发动了一场叫做“夺门之变”的政变,推翻了明代宗,由太上皇重新变成了皇帝。这是第三位由皇上到太上皇,又由太上皇到皇帝的人。
明英宗朱祁镇
二.主动“内禅”为太上皇
所谓“内禅”就是皇帝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前提下主动让位给太子,心甘情愿地当了太上皇,但这类太上皇事实上依然牢牢地控制着国家的军政实权,皇帝只不过是个傀儡而已。内禅的始作俑者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
拓跋弘14岁继承皇位,史书上记载说他“聪睿夙成,刚毅有断,而好黄老、浮屠之学,雅薄富贵,常有遗世之心”。大概因为满脑子里都是“清静无为”的原因,年仅18岁的拓跋弘就想退居二线。但他准备将帝位禅让给叔叔拓跋子推,而不是年仅五岁的太子拓跋宏(即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北魏孝文帝),结果招来一片反对声,有大臣甚至声称要“刎颈殿廷”,誓死反对。无奈,他只好传位于太子拓跋宏。按照群臣意见,因皇帝年幼,国家大政还要献文帝总之,故“谨上尊号曰太上皇帝”。直到献文帝拓跋弘死后,孝文帝的“见习皇帝”才开始“转正”。稍后即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1796年,已经在皇帝位子上稳稳地坐了61年的乾隆皇帝为了兑现他当皇帝之初说过的“如果他能当60年皇帝就主动把皇位禅让给儿子”的诺言(当初乾隆许下这个诺言时根本就没有想到他能活到这么大年龄),宣布禅位给太子颙琰,即嘉庆皇帝。但他同时宣布,自己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仍要过问军国大事,指导新皇施政。实际上嘉庆皇帝当时已经37岁,根本不需要有这样一个“顶头上司”。但皇父执意如此,他也无可奈何,只得伴随皇父当了4年的“实习皇帝”。4年后乾隆病逝,嘉庆这才真正地做起了皇帝。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三.厌倦政务,为求清闲、享乐而主动放弃皇位,当了太上皇
高湛是北齐的第四任皇帝,史称武成帝,本性好玩,佞臣和士开为了控制朝政公然劝高湛不必为政事劳心费神,应当趁年轻及时行乐,“一日取乐,可敌千年”!昏庸的高湛想想也是,操劳国事着实影响他玩乐的情绪,遂下诏传位给太子高纬,自称太上皇,从此一门心思地吃喝玩乐。
高纬史称后主,其贪玩的性格实不在其父之下。与父亲不同的是高纬是个音乐天才,他曾自编自弹自唱一首有名的《无愁之曲》,故有“无愁天子”之称。后来,北周军队一路打来,迅速包围了齐都邺城,“无愁天子”愁眉紧蹙,计无听出,索性三十六计走为上,把皇位传给了8岁的儿子高恒,自己做了太上皇。高纬只做了一个月的太上皇,便当了俘虏,很快就被砍了脑袋。
后主高纬
北周宣帝宇文赟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朝政。父皇周武帝宇文邕刚刚辞世,他不但面无哀伤,反倒喜形于色,挑出后宫美女,急不可耐地先行享用起来。为了一心一意地享乐,只做了一年皇帝的青年宇文赟就效法“无愁天子”后主高纬,把皇位传给幼子宇文衍,自称“天元皇帝”,也就是太上皇。
唐睿宗李旦能登上皇帝宝座,主要得力于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太平公主因此权倾内外,而李隆基则以功高被立为太子。太平公主与太子姑侄斗法,矛盾日益激化。朝中大臣亦因此分为对立的两派,双方明争暗斗,不可开交。面对亲人、重臣之间的纷争,唐睿宗不知所从,深感烦恼,最后他采纳了身边一名道士“无为”的建言,为回避矛盾,一退了之,只当了两年皇帝,便传位于太子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李旦做了5年太上皇后在孤寂中死去。
四.确因健康原因不能处理朝政而当了太上皇
唐顺宗李诵,中风失语,委实无法处理军国大事,继位仅8个月,便传位于太子李纯,是为唐宪宗,自己做了太上皇。
宋光宗赵惇是众多皇帝中少有的一个惧内皇帝,皇后李氏刁蛮跋扈,宋光宗因患有心病不能履行皇帝职责,政事多取决于李皇后。后来,宋光宗的父亲寿皇因病去世,宋光宗因病竟不能执丧。朝臣不得不请太皇太后下诏,传位于太子赵扩,是为宋宁宗,而尊宋光宗为太上皇。
宋光宗赵惇
除上述太上皇之外,还有西辽国的第三代皇帝直鲁古被他的女婿屈出律打败后被迫当了太上皇。西夏第八任皇帝夏神宗李遵顼在蒙古军队打来之前传位给儿子李德旺,自己当了太上皇。十六国时代后凉建国者吕光直到他病体难支时,才匆匆“立其子绍为天王,自号太上皇帝”。据《晋书安帝纪》记载,吕光让位的当天就病死了,当太上皇的时间也就几个小时。
本文作者:安广禄(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