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乱的中流砥柱:朔方军野史趣闻
说朔方军是八年抗战中大唐的中流砥柱,应该毫无争议,大战无数拥立有功,从一支地方偏师成长为朝廷唯一可以依赖的军事力量。但是,随着叛军即将被消灭,实力雄厚的这支地方军也就自然成为了中央的眼中钉,因而有人得交出兵权有人又扯起反旗,此一时彼一时。
父子关系家庭关系,一旦牵扯到权力继承、大小老婆等问题,常常会引起一片血雨腥风你死我活,非但李家如此,安史叛军那边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就在玄宗肃宗驾崩、代宗即位前整整一年,正在进攻潼关准备再次攻陷关中的史思明,竟然被自己的亲儿子史朝义给杀掉了,安禄山史思明两位叛军首领统统死于儿子之手,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自从乾元二年(759年)三月,复叛的史思明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大败唐军九路节度使,一时局势逆转叛军大盛。史思明逮住安庆绪,责问这个大侄子“尔为人子,杀父夺其位,天地所不容”,就地砍了安庆绪的脑袋,然后宣布自己是安禄山的继承人,当上了“大燕”的皇帝,当然那个时候他还没想到自己这里也有个“天地所不容”的儿子。之后,史思明留长子史朝义镇守相州,自己带部队回到了老巢范阳进行休整。半年过后,史思明率领兵强马壮的大军兵分四路,重新杀向中原大地。
唐军这边,由于九路大军六十万人马在相州惨败,得有人出面负责背黑锅,作为皇帝的代表、“观军容使”宦官鱼朝恩当然不会受到问责,朔方军节度使郭子仪则在当年七月被召回京师,罢免了领兵的权利,李光弼代为新的朔方节度使。
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个人都是朔方军的重要将领,但两个人的为人处世、治军带兵的风格则完全不同,以后我们还会专门谈到郭子仪这个人,总体上来说郭子仪更善于做官,而李光弼更善于作战。
接到担任朔方节度使的任命之后,李光弼带领五百人马“驰赴东都,夜,入其军”,在很多人还没有来得及反应的情况之下,就迅速接管了郭子仪的大部人马。和郭子仪那种老好人不同,李光弼铁腕治军要求极为严格,“是时朔方将士系子仪之宽,惮光弼之严”,这就为此后朔方军的内部分化埋下了祸根。
其中对李光弼最有意见的就是郭子仪一手提拔起来的另一名朔方大将-仆固怀恩,“怀恩从郭子仪为前锋,勇冠三军,前后战功居多”,这样一名骁将勋臣,对于新来的领导当然一肚子不服气。
九月,面对史思明的大兵压境,镇守东都的李光弼决定避敌锋芒,放弃洛阳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南黄河北岸),尽管东都再次沦陷,但是史思明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两军隔着黄河对峙,在这里朔方军准备和强大的叛军进行一场消耗战。经过缜密布置,叛军果真被拖在了洛阳,而李光弼用兵有方多次渡河袭击叛军,一时在战略上占据主动。
可惜的是,几年前的历史悲剧再次上演。上元二年(761年),监军的宦官鱼朝恩向朝廷报告大军畏缩不前,李光弼回复说“賊锋尚锐,未可轻进”,但这一次作为李光弼副手的仆固怀恩却选择站在了宦官那一边“言东都可取”。
这样朝廷就一道命令一道命令地催促李光弼赶紧收复东都。在重重压力之下,二月李光弼率领朔方军主动出击,与史思明大战于邙山之下,惨败。“光弼、怀恩渡河保闻喜”,退回了太行山后面的山西闻喜,“朝恩、伯玉奔还陕”鱼朝恩、神策军兵马使卫伯玉退守陕州(今河南三门峡),“(李)抱玉亦弃河阳走”,“河阳、怀州皆弃于贼”。
眼看叛军就要重演攻克潼关打开关中门户的一幕,但也就在此时,史思明家里面出了大事。史朝义是史思明的大儿子,性格上和他爸不同,“颇谦谨、爱士卒,将士多附之”,因而很受到史思明的猜忌,打算将来某天找个机会杀掉这个儿子,以爱妾所生的另一个儿子史朝清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结果这个想法被左右给走漏了风声,史朝义和他手下的将领都很紧张。
在向潼关进军过程中,史朝义攻打陕州不利,史思明很着急,脱口而出“俟克陕州,终斩此贼”一打下陕州就宰了你个小畜生。史朝义干脆先下手为强,一群将士突袭了史思明的军营,当儿子手下到来的时候,史思明正在上厕所,发现情况不对翻墙而出,刚上马又被箭射中胳膊,一个跟头栽下马当了俘虏。
史思明苦苦哀求“我朝来语失,宜其及此。然杀我太早,何不待我克长安”,我早上说的是气话,你们不要当真啊,现在杀我太可惜了,还是让我去攻克长安再说吧。当然,没人会再搭理这位被五花大绑了的“大燕”皇帝了,很快就给手下缢死于马厩。
史朝义在杀掉老爸之后,潼关也不急着去打,而是写密信回到范阳,让那里的将领赶紧杀掉留守的弟弟史朝清和他妈,就这样本来形势一片大好的叛军,在前线在后方内讧一场自己内部先打了起来。
大唐这边此时也经历了一场李辅国张皇后等人的政变混乱,但继位的唐代宗很快就清理掉了权宦李辅国,使得局面率先稳定下来,这样代宗就开始谋划着战略大反攻。尽管叛军内讧实力受损,但是邙山之战后,朔方军也元气大伤,单凭这么一支军队想反攻叛军,看来兵力也是不够的。
这个时候,大家又想到了前去回纥借兵。宝应元年(762年)九月,“遣中使刘清潭使于回纥,修旧好”。等刘大使到了回纥营中的时候,大惊失色,原来以前和朝廷关系很好的毗迦可汗已经死掉了,上次带兵帮助收复两京的叶护王子也死掉了,现在回纥的最高领导人是叶护的弟弟登里可汗。
而叛军史朝义那边,早就先派人来联络过这位登里可汗,说是唐王朝已经灭亡了,希望登里能和他史朝义结成新的战略伙伴关系,所以刘清潭来访让登里可汗很吃惊,“人言唐已亡,安得有使焉”,不是说唐已经灭亡了吗,怎么会又冒出你这么个大使来?而这时前去援助史朝义的回纥军已经到达了三受降城一带(今内蒙包头、呼和浩特、托克托一线)。
情况万分紧急,唐代宗赶紧又派出特使乐子昂快马加鞭前去山西忻州截住了回纥部队,劝登里可汗改弦更张。第一次向回纥借兵的时候,唐的特使就是仆固怀恩,怀恩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给陪嫁了过去,正好有一个女儿嫁给了这位登里可汗。
如今登里可汗被乱七八糟的消息搞晕了,也不知道唐是真亡假亡,谁的话都不敢相信,说是一定要见他的老丈人仆固怀恩,才能最终拿主意到底是帮谁。
在邙山战役失败之后,李光弼朔方军节度使的职务也被解除,仆固怀恩成为了新的一任朔方军节度使,眼下正带兵在山西汾州(今山西隰县)作战,好在离得不算远,仆固怀恩受命后急忙赶去忻州见这位可汗女婿。老丈人一到,登里可汗总算是相信了,这样唐军逃过一劫,唐、回纥再次结成联军,向叛军残余反攻。
十月,以太子李适(以后的唐德宗)和仆固怀恩为正副元帅,大军开出潼关,十三日在洛阳城外,唐回联军与史朝义叛军激战数日,叛军丧师六万、被俘两万,史朝义带领百余骑向东逃窜,洛阳城再次光复。十一月,朝廷命仆固怀恩为河北副元帅,统率朔方精兵,前去收复河北。
第二年初,史朝义一路逃回了老巢范阳,但这个时候镇守范阳的节度使李怀仙早就投降了政府军,“朝义至范阳,不得入”,史朝义大怒,在城下怒斥守军不忠不孝,结果被人家给讥笑了一顿,史朝义很凄惨地哀求“吾朝来未食,独不能以一餐相饷乎?”我早饭还没吃,难道就不能施舍给我一顿饭吃吗?
守城将军李抱忠还算好心肠“令人设食于城东”,当然吃饱饭以后,史朝义还是被请出了范阳,继续逃窜。最终去无可去,“欲北入奚、契丹,至温泉栅,李怀仙兵追及之。朝义穷蹙,缢于林中”,上吊自杀,首级被李怀仙取走献于仆固怀恩,再传首京城。一场历时八年的浩劫,总算是有了一个结果。
广德元年(763年)三月辛酉,代宗葬祖父李隆基于泰陵,庙号玄宗;庚午,葬父亲李亨于乔陵,庙号肃宗。八年时间,物是人非。
八年前大乱初始,天宝年间设立的十个节度使,除了远在西域的北庭、安西和南方的剑南、岭南以外,另外六大军区,平卢、范阳和河东“东北三师”成为叛军主力,而陇右、河西“西北二师”主力则在潼关、灵宝战役中全军覆没,从一开始政府方面也就只剩下了朔方节度使可以依赖。
八年抗战,朔方军成为了真正的中流砥柱,大战无数拥立有功,涌现出了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这样战功赫赫的大唐名将。当然,随着局势的发展,作为一支地方军拥有如此功勋和实力,很自然地就会成为朝廷的心头大患。
就在最终平定史朝义的前一年,朝廷曾经以各种名义派出邓景山、李国贞两位不是朔方军系统出身的将领,前去接管河中的朔方军,但是不到半年时间,这两位朝廷命官就在军士哗变中丢掉了脑袋。不得已最后朝廷还是重新任命郭子仪为汾阳王,知朔方、河中、北庭泽潞节度行营,前去安抚,并且“发京师绢四万匹,布五万编,米六万石”,才算是稳定下局势。
越是快到了最后胜利的关头,朔方军的将领们越是发现,如今他们已经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狡兔死走狗烹这个道理谁都懂,胜利之日,也就将是朝廷对自己动手之时。很快,我们就将看到,主动交出兵权的郭子仪享尽荣华富贵一世英名,也是满门忠烈的仆固怀恩却无奈走上了反叛之路。
本文作者:往事推送(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