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的治沙梦:今年天太旱,早春种的仅存活一半,但还要继续野史趣闻

2018-10-24 21:33:15

阿郎是土生土长的民勤人,对自己家乡有着一份浓烈朴素的感情。“我见过小时候的家乡,亲身感受过这片土地带来的快乐,现在它被沙漠威胁,我不忍心”,今年33岁的阿郎解释自己坚持要在沙漠种梭梭的原因。

阿郎大名杨志鑫,是绿会在中国西北治沙项目中支持的一名志愿者。他的家乡武威民勤,位于甘肃北部、石羊河的末端,地理位置上正好处于世界两大沙漠—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间。历史上民勤作为沙漠绿洲,曾经可耕可牧,富庶一时,但近30年来,由于人口密度大增、地下水日趋枯竭,民勤从此前沙漠边缘的阻沙地迅速褪变为我国四大沙尘暴起源地之一。

“小时候,这一带每个村子周边都有一个沙漠林场,长着红柳、梭梭、白刺果等灌木,沙丘也是不移动的,孩子们经常在那些灌木林里掏鸟窝、捉迷藏或摘野果子吃”,在阿郎印象中,大约是在1992-1993年时,县上还统一组织开荒种地,让农民们围上林场边缘的沙丘戈壁来种粮,那时每个村子周边的沙漠林场带至少宽2-3公里。大约从2002-2005年开始,地下水日趋枯竭,阿郎发现村子周边的灌木林开始死亡。到2010年时,村子周边沙漠林场边缘的大树也开始成片枯死。“大的树直径在80厘米以上,死得很可惜”,阿郎说,小时候他自己还参与种过那些树。

在家乡生态发生变化的这些年里,阿郎自己的生活也经历了重大变化。阿郎家里除了父母,还有一个姐姐。西北人对家里男孩很看重,到上小学时,父母特意将他送到县城爷爷奶奶那里去读书,父母和姐姐在家里种地。读完中专,阿郎开始外出跑运输,家里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种了200多亩沙地,一家人日子过得还算安稳。2005年10月,20岁的阿郎遇车祸,造成残疾,让家里倍受打击。

2004年前后,鉴于民勤荒漠化日益严重,有专家预测再过17年,对民勤虎视眈眈的腾格里沙漠将和巴丹吉林沙漠将要合拢,民勤这块绿洲将彻底消失。

这一预测震惊了很多民勤人。其中一位名叫马俊河的民勤人,开始从城市返回家乡,发起“拯救民勤”的防风治沙民间行动。2011年起,身体残疾后的阿郎也加入到了这支民间治沙志愿者协会,一种树就是6年。后来马俊河告诉他:为发动更多人,你自己也可以种树,来遏止沙漠扩张“,于是,阿郎联络了几位聋哑残疾人朋友,决定依靠苏武山大井湾农场一带的天然沙枣林、以及巴丹吉林沙漠东缘的沙地进行种树固沙。

2017年,阿郎在沙漠种树一事开始在民勤网络圈子里流传。是年10月,绿会支持阿郎在腾讯公益发起了一个公益项目:“残疾人的治沙梦”,公开为阿郎筹募治沙资金,承诺公众每捐10元,将种活一株梭梭;每捐20元,将种活一株沙枣;每捐100元,将承诺种活一株胡杨……号召社会公众与阿郎一起治沙。

“搞公益种树也不像想象中那般容易,很耗钱”,阿郎自己身体残疾后并无其它经济来源,2010年前后他父母也相继离世,一个人生活的阿郎为了种树,他每次都得请自己的亲戚朋友、村里邻居或者好心人过来帮忙,但请的次数多了,也不好意思张嘴,也要给少量的工钱请人帮忙,另外种树还需要雇请装载机来挖土填田埂,请浇水车从远处拖水过来浇树,这些都需要费用。

2017年深秋,阿郎通过网络招募志愿者,以及自掏了一部分腰包,共邀集了40多人,在沙漠边缘的张坝村一次性种上了1万多株梭梭。

绿会对阿郎治沙的梦想非常支持,在去年冬天阿郎成规模完成第一批梭梭种植后,绿会即将网络爱心人士公开捐助的款项9000元拔付给了阿郎,支持他在治沙路上继续前行。这无疑给了阿郎极大的信心。

今年开春,阿郎为了提高梭梭成活率,在每个人工堆出来的沙窝里加大了梭梭种植密度,一窝种上4-5棵,希望至少能有一棵成活下来。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今年夏天民勤特别干旱,一连好久不下雨,阿郎今年春天种下的8000多棵梭梭,目前存活率才50%,而去年冬天种下的梭梭成活率要高不少,有70%左右。

“如果是正常年份,一年给已经种下的梭梭林浇上两遍水就够了,一次是种下时,一次是夏天,但今年太旱了,刚浇完1-2天,又发现梭梭渴得不行,一年浇两次肯定不够……”,据阿朗讲,每次浇水请人家拖水车师傅过来,至少需要1000块,这些费用堪称是他种树日常护理中最大一笔开支了。

在父母去世后,阿郎初期还可以得到姐姐一家的关照,后来姐姐家的孩子日渐长大,阿郎觉得自己不方便再借住姐姐家,便搬出来一个人住。“姐姐一家开始也不同意种树,认为又花钱收益又差,但后来她们对我的举动不支持也不反对了”,阿郎说,能改善环境为家乡做点事,他肯定是要坚持做的,“只是个人能力有限,有多大力就种多少树吧”,在这一点上,阿郎没有丝毫犹豫。

8月23日,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阿朗的绿会将第二批从网上公募来的爱心款为阿郎汇过去,继续支持阿郎的治沙梦想。毕竟在风沙的步步进逼下,民勤的荒漠化面积已达到94%,而且每年还以3-4米的速度在向绿洲推进。以阿郎家所在的薛百镇为例,30年前距村子数公里外的移动沙丘,现在距离村子口只剩下了不到30厘米。

文/橡树 审/卡秋 编/Angel

本文作者:中国绿发会(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