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房三清”与“鹦鹉冢”——张玉娘(三)野史趣闻
“闺房三清”与“鹦鹉冢”---张玉娘(三)
此后, 张玉娘终日泪湿衫袖,父母心疼女儿,想为她另择佳婿,玉娘悲伤地说:“妾所未亡者,为有二亲耳。”
张玉娘拒绝再婚,为沈佺守节,恹恹独守空楼,度过5年悲痛的日子。又一年的元宵节来临,张玉娘面对青灯,恍惚间见沈公子出现,对张玉娘说希望您不要背弃盟约。语毕,人不见。张玉娘悲痛欲绝,喃喃说道:“沈郎为何离我而去?”
醒来,写下了几近绝笔的《如梦令‧戏和李易安》:
门外车驰马骤。绣阁犹醺春酒。顿觉翠衾寒,人在枕边如旧。知否。知否。何事黄花俱瘦。

毛氏《词学全书》记载:后唐庄宗李存勖庄宗尝制小词云:“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花烟重。” 盖其自度曲也。 乐府遂曲“如梦”二字名曲。
此调复加一迭者,名《如意令》,盖唐武氏有《如意曲》词名两袭之。其实后唐庄宗制此词时,本名《忆仙姿》,或谓苏轼以其词中有“如梦如梦”迭句,而改为《如梦令》,是此调始于五代,已无可疑,惟调名《如梦令》,或创于宋,未可知耳。
存世的唐五代词中,除了李存勖这首《如梦令》外,冯延巳一首、白居易三首。
冯延巳《如梦令》:尘拂玉台鸾镜,凤髻不堪重整。绡帐泣流苏,愁掩玉屏人静。多病,多病,自是行云无定。
白居易《宴桃源\如梦令》三首:
前度小花静院,不比寻常时见。见了又还休,愁却等闲分散。肠断,肠断,记取钗横鬓乱。
落月西窗惊起,好个匆匆些子。鬓鬓亸轻松,凝了一双秋水。告你,告你,休向人间整理。
频日雅欢幽会,打得来来越日煞。说著暂分飞,蹙损一双眉黛。无奈,无奈,两个心儿总待。
三人生活的年代分别是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李存勖(公元885年-926年)、冯延巳(公903年-960年)。所以有人怀疑《如梦令》始于白居易,依据是宋代杨湜《古今词话》记载:“庄宗修内苑,掘土有绣花碧色,中得断碑,有三十二字,令乐工入律歌之。”
既然李存勖是从断碑中得来,那么断碑的词就不是李存勖所写而是早于李存勖的人写的。不过,有人认为所列白居易的三首词,“词语俚俗,多宋元人语,当为托名之作。”所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认为“多是臆说,初无所据,故不可信”。更何况《宴桃源》这个词调名是始于北宋,周邦彦取李存勖词首句“ 曾宴桃源深洞”句,改名《宴桃源》)。
综上所述,《如梦令》是李存勖的自度曲。
苏轼《东坡乐府》中《如梦令词序》云:“此曲本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故改为《如梦令》。”
魏泰双调词,句《如意令》。
沈会宗词有“不见、不见”迭句,名《不见》。
张辑词有“比着梅花谁瘦”句,名《比梅》。
《梅苑》词,名《古记》。
《鸣鹤余音》词,名《无梦令》。
又名《玩华胥》。
《清真集》注中吕调(夹钟羽)。《词律》卷二、《词谱》卷二列录此调。分单调、双调两体。《词谱》以李存勖词为正体,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一叠韵,第五、六两句例用叠句。又列别体四种。

半月后,一代才女受尽了相思的煎熬,终绝食而死。
张玉娘的父母终于为女儿矢志忠贞的行为所感动,征得沈家同意,将张玉娘与沈佺合葬于西郊枫林之地。一个月后,与她朝夕相处的侍女霜娥因悲痛“忧死”,另一名侍女紫娥也不愿独活,亦“自颈而殒”,张玉娘生前豢养的鹦鹉也“悲鸣而降”,摔死在张玉娘的坟前。张家便把这“闺房三清”(即霜娥、紫娥和鹦鹉)陪葬在沈佺、张玉娘的墓左右,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鹦鹉冢”。
张玉娘不仅生前不幸,为殉情而死,而且死后也是不幸的。她虽“情独钟于一人,而义足风于千载。”却鲜为人知。所著的《兰雪集》两卷,也长期默默无闻。“历三百年后显于世。”直到明代成化、弘治年间,邑人王昭为之作传表彰,她的事迹才始显于世。清代顺治间,著名剧作家孟称舜任松阳教谕时,为其事迹所感动,为其诗词所折服。于是发动乡绅为张玉娘修墓扩祠,刊印《兰雪集》,并为她创作了著名的35折传奇剧本《张玉娘闺房三清鹦鹉墓贞文记》。使张玉娘的故事得以流传,还曾远传到海外。但因印数不多,流传不广,知者甚少。一颗璀璨的明珠差点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本文作者:闲话唐诗宋词(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