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见大”,高欢是这样做说的野史趣闻
高欢,北齐国的太祖献武皇帝,北齐的奠基人。
他祖籍是渤海人,字贺六浑。曾祖父高湖投靠北魏,祖父高谧因犯法被发配到北方六镇之一的怀朔镇。到了高欢手里,家境贫寒,只能靠当兵混口饭吃,更谈不上娶妻生子了。
他在平城当兵,干的是通信兵。之所以能够混进通信兵营,这还得感谢他的老婆。当时,在平城城里,有一个姓娄的富商的女儿,看他长的“状貌魁梧”,倒贴愿意嫁给他。在老丈人家的经济资助下,他买了一匹战马,才有机会充当“镇将”的信使。
(由此也可以证明,花木兰时代当兵所有的装备,必须得自己掏口袋;也可证明,古代北方女子“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放!这当然是插话)。
当上信使的高欢,有一次送信到京城去看到了这样一幕:
北魏征西将军张粦的儿子张仲瑀,上书请求朝廷重视文治,排抑武官。消息一出,立即遭到卫戍部队军官与士兵的反对。军士们纠集上千人,到尚书省上访、示威和谩骂。尚书省信访接待人员不敢面对,采取紧闭大口,任凭示威人群用砖块石头乱砸。
由于无人接访处理,示威人群在信访办门口闹了一会儿,觉得不解气,便接着到张将军家去闹事。他们先把张老将军父子从家里拖出来,拳打脚踢,打得父子俩体无完肤。就是这样,还不过瘾,还放火烧他们家的房子。住在旁边的张仲瑀的哥哥--张始,向示威人群叩头求情,也被他们扔进火场里活活烧死了。张仲瑀奄奄一息,倒在地上,闹事的人群以为他早死了,才幸存下来。张老将军,由于受伤过重,且气愤难当,第二天就死了。
北魏当政者,胡充华太后接到报告后,急忙派人去处理。处理结果是,为首的八人斩首,其余一概不究。
高欢,全程旁观了这一场灾难的发生、发展和结束。他回到家中,力劝老丈人散尽家产,便开始结交各方朋友义士,趁着北方六镇边民造反,终成就一番事业。
曾有人问高欢为什么散尽家财?他答:“警上士兵将官,焚杀朝中大臣,朝廷不敢穷究,政事可知,私产怎能守住呢?”
本文作者:芜湖周亚平(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