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人无数又被人害死的酷吏楷模:张汤野史趣闻
郅都是一位非典型酷吏,太史公评价他“伉直,引是非,争天下大体”。这种人品正直,明辨是非、知晓大局的酷吏不易学,后世学的多是张汤这样的酷吏。
作为酷吏的楷模,张汤从小就显示出做酷吏的天赋。
张汤生在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是首都常委副市长,有一次外出,让张汤守家。等他父亲回来后,因为老鼠偷吃了肉,父亲以为是张汤偷的,鞭打了他。为了洗清冤情,张汤掘开老鼠洞抓住偷肉的老鼠和吃剩的肉,拷打老鼠,并写好审讯文书,将罪鼠和偷盗的赃肉摆在一起,列举罪状然后把老鼠杀死分尸在堂下。
张老爸一看,儿子做的文书像老法官断案呀,啧啧,这是天生办案子的料哟,于是让他学习律法。在这样的环境下,加上天资甚高,张汤同学很快脱颖而出。
张汤办案“务在深文”,就是善于罗织罪名,不怕法条上牵强,总能将无罪的人弄成有罪。譬如抱怨一下长安城官舍的伙食不好,也能治你一个“挑食罪”。其为人阴险,“舞智以御人”。后来他入了汉武帝的法眼,汉武帝要打击豪强,让大臣们服服帖帖,正需要这样的酷吏。张汤一路升迁到御史大夫,掌管整个帝国的纪检监察大权,此人办案的诀窍是:揣摩上意。据《史记》所载:
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
也就是说,办案时,有涉案的官员是皇帝想要严办入罪的,就让办案人员好好罗织证据让这人犯罪情节严重,翻不了身;如果有涉案者是皇帝想释放的,就和办案人员找从轻发落的理由。
张汤做了七年的御史大夫,最终败亡了,原因无他,得罪的人太多。权势熏天的他到了后来忘乎所以,竟然想陷害丞相青翟。他原本和另一个酷吏臧宣是死对头,正好孝文帝的陵园被人偷盗埋在地下殉葬的钱,这当然是大案,汉武帝很愤怒。丞相和张汤两人约好一起见皇帝请罪——百官之长的丞相和最高监察官御史大夫确实是重要的责任人。谁知道到了皇帝面前,丞相谢罪了,张汤认为这是丞相一个人的责任,践约,不谢罪。皇帝让张汤办这个案子,张汤搜集材料,想证明丞相早知道帝陵有可能被盗的隐患而没有防范。丞相当然只能先动手了。
于是备受张汤凌辱的朱买臣等三位长史为丞相出主意,并和臧宣联手,先抓捕了与张汤来往密切的商人田信,指控张汤包庇田信非法牟利,说张汤向皇帝奏请某事之前(譬如木料马上要涨价),先告诉田信,田信马上囤积居奇,然后等涨价后卖出挣了大钱,与张汤瓜分利润。——国家垄断资源,内幕消息容易致富。还搜集了张汤其他的罪过。
皇帝本来想放张汤一马,将他叫到宫殿里,对他说:我想要做的事,商人先知道了,让后囤积该产品,这一定出了内鬼,将我的计划告诉商人。内鬼就在朝廷!
张汤还以为皇帝没有怀疑自己,于是故意装出惊讶的神色地说,“肯定有人这么做!”自己不主动交待。皇帝于是认定张汤欺骗自己,让赵禹奉君命去面责张汤,赵禹告诉了张汤,皇帝大怒,这事很严重。
张汤只得上书谢罪,自杀明志。在给皇帝的谢罪书中说,陷害他的是三长史。
可怜剃头者,人亦剃其头。张汤自杀后,家产累计不过五百金,而且都是皇帝赏赐的。他的兄弟和儿侄辈要厚葬张汤,张汤的母亲说:“汤为天子大臣,被谗言恶语攻击而死,有何可厚葬的?”于是牛车拉出灵柩,有棺而无外面的椁(汉代高官埋葬,棺材外还有一层椁)。皇帝听说后叹道:“不是这样的母亲也生不出这样的儿子!”他也明白张汤是被冤的,于是下令杀掉三长史,丞相青翟畏罪自杀,商人田信被释放。
毕竟是顶级酷吏,自杀还能拉几个仇家垫背。
几年前,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在搞基建时,挖出了一个墓葬,发现两枚印章,一枚印文为“张汤臣汤”,一枚为“张君信印”,印面径为1.8厘米,即古之所说“方寸之印”。此两印的出土表明墓主应为张汤,结合出土器物和墓葬形制考古者推断此墓葬时代为西汉中期武帝之时。
两千多年后,在酷吏楷模的墓地上兴建政法大学的校区,这种巧合让人觉得惊异。
本文作者:十年砍柴(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