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商铺死了吗野史趣闻

2018-10-24 15:04:11

这一周

电话突然响起来:“喂,先生你好,我们这里的商铺你要不要来看看,10万到30万一间,10年返租100%。”有那么好的项目?我问,那究竟是多少钱一平米呢?“先生,我们的商铺是按间算,不按平米算的。”那一间是多少平米呢?“先生,有大有小的,不按平米的。”那你们100%的返租是真有人租的吗?“有的先生,我们会帮你找的。”那租金是多少钱一平米呢?“先生,我们是按间算的,不按平米算的。”…………

电话挂了,我想,现在卖商铺真够拼的,10年100%的返租这可是一个传说中可遇不可求的绝高回报。问题的关键是:真有这么高的回报吗?

【本周跟大家玩个问答游戏】

首先我们先不讨论10年100%回报是真还是假的问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上面的销售人员的话术里面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一直回避面积数据。这里面说明了什么?

我们尝试举个简单的例子来引导大家思考一下。

中山市场有两个卖牛肉的,今天同样任务要卖500斤牛肉。其中沙K佬卖牛肉按斤算,10元一斤,最小的一块5斤的牛肉要卖50元。而石K佬卖牛肉就不按斤算,他把牛肉切成1斤一小块按块卖,20元一块。石K佬还承诺10年内每年返回你2元,10年返回你20元。

这个时候你要回答我一个问题,你会选择买沙K佬的还是买石K佬的牛肉?(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留言里回答后,我在下周周记告诉大家个中的真谛。)

【商铺是怎样死掉的】

从故事一开始那个销售的案例说明了什么?现在中山的商铺不但难租,也很难卖。大信在买铺,打一个广告是“好贵好贵,只有好才贵。”大信的铺确实好,都是带租卖,问题就是贵,一般人买不起。逢源商业街你最近有没有去逛逛,基本上一本的店铺关了门,租客都去哪儿了?以前楼盘卖的最火的是商铺,都说:“一铺养三代”,现在变成了“三代养一铺”。买了一个商铺回来,三代都租不出卖不出。新楼盘的底商街铺现在变出了一种新功能——“卷闸广告位”,真是欲哭无泪。

很多人说,这就是马云的祸害,因为电商把很多零售商搞死了,让商铺租不出去也卖不出去。这话对吗?事实上,电商的发展确实让传统的普通零售商受到不小的冲击,特别是一些服务附加值低、体验性弱的业态。如果你以前在逢源商业街开个时装店,在没有电商的时代,坐在店里面啥都不做都有很多上门的客人。但现在同样的做法就行不通了,你的同款衣服网上可以买到,你的价格没有优势,那边车位又不够交通不便利,顾客有什么理由还要到你的店去消费?最终,很多店家做了两个选择:一是搬到购物中心、回家开网店。吃亏的是谁?当然是商铺的业主了。

大量的商铺关门大吉,让大家对商铺失去了信心,不敢买商铺了。这回吃亏的是谁,开发商!

【商铺还能起死回生吗】

商铺会死吗?答案是肯定的。按照现在的市场状况,在大量的商铺招商遇冷的时候,还有大量的商铺还在不断推出市场,就中山那么大一个地方,最终不是冷死,是活生生的挤死。谁也不要活了。

传说有个怪村,村民靠卖家里的狗生出来的小狗为生,以前母狗可以生育,所以母狗好卖,所谓“一母养三狗代”。自从有一个叫什么云的人发明了淘狗生育机以后,母狗就越来越少人买了,母狗卖不出而且越生越多。以前是皇帝狗不愁嫁,现在都变成了大龄剩狗。哎,苦了生狗的人。不对,应该是养狗的人。

养狗的人就是开发商,面对商铺的困局就是没有办法。其实商铺的经营者也好、开发商也好,商铺的困局主要是没有掌握有效的模式。我曾经在雅居乐金铺节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市场商铺总量激增,总体市场肯定是不乐观的,关键就在于谁在大环境恶化之前及时走出来,通过有效的模式解决商铺招商和销售,快速回笼资金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已经用成功的案例说明,商铺所谓的死是广义的理解。相当于瘟疫马上要来了,谁先有抗体谁就有生存的机会,而疫苗就在我们手上,就是要针对不同的项目,研究和注入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运作模式,使之招商和销售得以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其实,母狗除了生育以外,还有很多价值可挖潜。要看主人想不想挖,有的主人要了公狗放弃母狗,有的不想花钱去买疫苗,那就没办法了,如果选择放弃,瘟疫来了那母狗们就只能狗带了。

本文作者:中山商房网(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