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相信伪科学野史趣闻


前几天,”超人”张宝胜去世了,他凭借所谓的“药片穿瓶”、“透视密封文字”、“空手弯钢勺”等特异功能,在90年代成为气功大师。
后来,张宝胜多次被科学家揭穿造假。1990年香港曾拍下诸多有关赌博的电影,周星驰《赌侠》中的“大军”以及广东特异功能队,据说灵感都是来自张宝胜。

气功大师到底有多“厉害”?
后来,新一代“大师”粉墨登场——“排毒教父”林光常、“太医后人”刘弘章、“食疗专家”张悟本、“神仙大师”李一民、新“气功大师”王林、“太极宗师”闫芳……

中国不光“大师”多,伪科学流言也层出不穷。
2011年的抢购风潮中,一句“买盐了吗?” 问候语迅速流传。然而事实表明,我国碘盐供应十分充足。在抢购食盐的民众中,大部分人都是出于盲从,他们不懂得碘盐是否防辐射,也不知海盐是否会受到污染,甚至不知道国产食盐大部分属于矿盐。不论有意无意,盲从行为似乎直接导致了“盐荒”。

还有朋友圈谣言这几年也了瞄准父母,让人头疼。父母喜欢在微信上发些耸人听闻、信源不明的文章。

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依据国际可比标准设计并组织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公民中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仍然只有3.27%。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时水平相当。
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首达6.2%,上海、北京和天津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分别为18.71%、17.56%和12.00%,位居全国前三位。分别达到美国和欧洲世纪之交的水平。
而早在1989年,加拿大公众的比例就为4%。1991年日本为3%,1992年欧共体为5%,美国在2000年时比例已高达17%。
只有科学家才具备科学素养吗?
科学的的确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健康保健,还是我们所使用的产品,又或是我们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每天我们都要做出不计其数与科学相关的决定。化学家罗莎琳德.富兰克林所说:“科学与日常生活不能也不应该被分离开来看。”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15年发布过一份《科学框架》报告,把科学素养定义为“作为一个喜欢思考的公民,具有参与讨论科学相关问题和科学观念的能力”。

听上去很拗口,其实简单地说,就是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不仅要讲科学,而且要懂科学。那么,要懂科学,就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理解科学方法,具有科学精神,也就是具有探索、怀疑、实证和理性的精神。
普通公众需要的是分辨科学与非科学、科学与迷信、科学与伪科学的能力,能够理解科学,不被伪科学、迷信所迷惑,这才是培养科学素养的目的所在。

征集话题

紫菜是塑料袋做的?
生病不吃药练气功就能好?
西瓜和桃子一起吃会中毒?
爸妈的朋友圈为什么被
这些伪科学流言充斥?
是中国人的科学素养不高
还是中国文化缺乏科学?
征集邮箱:zhengji@cnr.cn
稿件不少于800字
我们将在
公众微信号“今夜谈”
择优刊登
稿费就等你来拿
截稿日期每周六

8月12日22:00~24:00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
《央广夜新闻》
我们将邀请嘉宾和你一起
谈谈中国人的科学素养
关注微信公众号“今夜谈”
在“今夜谈”发布的文章下面留言
就有机会得到印有中国之声LOGO的
多功能收音机“小绿绿”
或64G优盘
每期都有哟
进入留言精选并获最多点赞的自动获奖
本文作者:中国之声(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