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如果近视了怎么办?野史趣闻
2018-10-24 13:35:28
其实在古代,眼镜绝对是个稀罕物,15世纪中期才传进中国,镜片由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磨制成,材料稀少,价格昂贵,普通老百姓是戴不起的,在那个时候能戴上一副眼镜就是身份的象征,故而皇帝常当作好东西赐给大臣。
白天读书自然光没什么大问题,眼睛劳损大多发生在夜读的时候。
蜡烛正式发明大约是在唐代,白蜡是寄生在女贞树上的雄性白蜡幼虫的分泌物。
白蜡熔点82.9℃,质地硬而脆,燃烧时不至于变成液态,这个时期蜡烛才能被做成细长的柱状物使用。白蜡在明代时产量大增,从而取代蜜蜡成为制取蜡烛的主要原料。
虽然蜡烛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形态,但是因为生产成本高昂,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蜡烛的。

北宋时期秉烛每条400文,常料烛每条150文。按照北宋当时的物价来看,10文钱就可以买到一斗粮食,也就是现在的12.5斤。一条秉烛可以换500斤粮食。按照一晚平均烧3根来算,秉烛夜读一晚上就要花费1200文,合1500斤粮食。

古代人每天五谷杂粮营养丰富,身体基本属于健康,没有伤害视力的可能。但古代人如果近视,一般会寻找医生,养护肝胆,肝胆回血好了就不会近视了。如果真的近视,就如寒窗苦读的书生。除了养护肝胆外,就是经常做眼部按摩。长期如此,视力就会恢复。
本文作者:历史解封(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