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之古代那些皇帝们-春秋五霸之齐桓公野史趣闻
东周时期周室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很多时候还需要仰仗强大的诸侯国维持王室的稳定及存续,诸侯之间也是纷争不断,战乱连年。历史上将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春秋通常被认为是因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战国则是由于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而得名。春秋战国以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至洛邑开始,以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天下结束,但是对于春秋结束、战国开始的时间,历史上存在争议,通常简便方法是划定在公元前477年,也有说法是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晋国智氏)或前403年(三家分晋)。
霸字有伯、诸侯长的意思,春秋时期强大的诸侯国实际上代替了周王室,担起了统领诸侯、平息纷争、抵御外敌之责,其中比较有名的就是春秋五霸。五霸的说法不一,被认可较多的有两种,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至前643年在位,是齐国第十五位国君。齐国的初建者就是姜尚,封神演义中的姜太公、姜子牙。在周朝大兴、伐纣灭商中,姜尚功劳显赫,被周武王分封到齐国营丘。三监之乱时,为了平定内乱,周成王命令齐国“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等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讨伐”。齐因此具有了征讨各国的权利,这也成为后来齐桓公伐楚的依据。
齐桓公是姜太公的第十二代孙,齐僖公的三子,齐襄公的弟弟。齐僖公在位时,和异母的妹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通奸,后来又害死了鲁桓公,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小白害怕被祸及就分别逃到了鲁国和莒国。公元前686,大臣连称、管至父鼓动齐襄公的侄子公孙无知造反,杀死了齐襄公,第二年公孙无知又被齐国人杀死,准备另立新君。小白和纠先后得到了消息,都赶回齐国想要继承王位。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公子纠以为大局已定,就慢慢悠悠的花了六天时间才回到齐国,等到时才发现小白已经就位国君,也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听从大臣鲍叔牙的意见,向鲁国施压假装要亲自杀死管仲,实际把管仲接回齐国拜相重用。在众多达成的辅佐下,齐国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例行改革,对外尊王攘夷、会盟诸侯。齐桓公二年(前684年),齐、宋、陈、蔡、邾五国国君“北杏会盟”,协力平息宋国内部争夺君位的变乱,齐桓公首开以诸侯身份主持天下会盟的记录,威望在诸侯中开始不断提高。会盟前齐桓公曾邀遂国国君入盟,遭到拒绝。“北杏会盟”结束后,齐国吞灭遂国。桓公五年(前681),鲁国被齐国攻打被迫割地求和,双方在柯地会盟 ,鲁庄公的臣子曹沫劫持了齐桓公,要求齐国归还鲁国在齐鲁边境上的汶阳之田 ,齐桓公被迫答应,事后也如诺归还,诸侯们都认为齐桓公有信誉,“皆信齐而欲附焉”。齐桓公七年,齐约集卫、郑、宋三国国君一起在鄄地会盟,周天子派代表支持齐桓公,诸侯国君遂共推齐桓公为盟主,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开始确立 。齐桓公八年(前678),齐又约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在“幽地会盟” 。会上大家再推齐桓公为盟主,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齐国救助被山戎攻打的燕国;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齐桓公率诸侯击退狄人援救了邢国、卫国;齐桓公二十九年、三十年,齐桓公先后伐郑、罚蔡、罚楚;齐桓公三十一年(前655),齐桓公与鲁、宋、卫、许、曹、陈等国在洮会盟,将王太子郑扶上周天子宝座,是为周襄王;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会盟,周襄王派宰孔赐给齐桓公祭庙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车马,这是对于诸侯国的最高奖赏,会上齐桓公俨然代周天子号令诸侯,标志着齐桓公霸业达致颠峰 。
齐桓公共在位42年,第31年达到霸业顶峰,晚年却是日益昏聩。在位第41年时,管仲病重去世,齐桓公不听管仲的劝阻,重用“杀子以適君”的易牙、“倍亲以適君”的开方、“自宫以適君”的竖刀,三人与齐桓公儿子勾结,争夺帝位,导致齐国政局动荡不安,国势下降。
齐桓公有十多个儿子,总计前后五人曾登君位:公子无诡即位三月死去,没有谥号;接着是齐孝公(公子昭);接着是昭公(公子潘);再接下去是懿公(公子商人),最后是惠公(公子元)。公元前643,齐桓公重病,到了10月7号身亡,由于儿子们忙于挣帝位,齐国一片混乱,桓公尸体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虫都从窗子里爬了出来,直到十二月十四日,新立的齐君无诡即位,才装棺并向各国报丧,又过了5天才穿衣入敛,停柩于堂。无诡即位只有三个月,还没来及为老爹办丧礼自己就先死了,几个弟弟再次开打,最后直到次年八月齐桓公的尸体才得以入土。
作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开启了东周“政由方伯”的先例,在他之后,各方诸侯轮番登场,先后称霸。他死之后,齐国国力衰落,霸业崩溃,春秋末期有名的晏子使楚的故事也正体现了齐国不复昔日的强盛。
2018年7月19号
本文作者:生活点点记(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