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皇帝身边的人精,眼睛眨呀眨的高湛野史趣闻
琅琊榜这组人够用心,细节处完胜其他剧。配角个个出彩,剧中数次关键时刻都给了高公公镜头,镜头下高公公无非不过一抬眉一睁眼,于细微处见智慧。下面我们就截图一点点的扒一扒皇帝身边的这位高公公。
太子和誉王去挣麒麟才子,皇帝是知道的,这个时候,皇帝只是觉得这个麒麟才子名不副实,是个笑话,高公公自然要顺着皇帝的心意笑下去。高公公的回答也很巧妙,这个我不知道,既避免了评论站队,又使皇帝不能再继续这个郁闷的话题
高公公说话水平是极高的,每次都是避重就轻,却都在点子上。看似在讨好皇上,但是又那么刚好有效的启示到皇帝,对他想示好的人显得有利。
靖王求见被拒。很多人觉得从这点可以看出高湛是站在靖王这边的。我觉得恰恰说明高公公的性格:既不得罪人,又在在可能在范围内对谁都示个好。
这一段戏觉得他是摸准了皇上的心思,皇上并非真的忘了,或许就是想在那里磨那么久时间是想惩罚一下靖王吧。时间很久了,皇上觉得差不多了,但又不愿意开口问,这时公公看出皇帝老儿也闲了是时候配合他了,这才说的。所以他一说皇上立马就同意见靖王了。
为了让越贵妃复位,谢玉设计了尾祭事件。利用礼部提出这个问题,然后谢玉“适时”的出现给皇帝建议可以趁机打压云南穆王府的锐气。皇帝一向忌惮的就是有人造反,谢玉就是利用了皇帝这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谢玉的这些盘算就没逃过高公公的眼睛,先是观察了皇帝的反应,再往前一看,就知道这是谢玉的局。
景琰看似无心的和皇帝提起蔡荃,其实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了,无心的话不会说恰好认识刑部的人,这是一句暗示性很强的话。谁说景宝宝没智商的?这句话说的很高明,连皇上老子都骗过了。却没有骗过高公公的慧眼,看那看透一切的小眼神,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高公公开始知道靖王参与夺嫡了。这里还有一个细节,皇上先问高湛,高打哈哈不答。这个时候他并没有明显的想帮靖王。
在高公公知道靖王参与夺嫡起,我怀疑这是高公公故意引导皇上注意到静嫔的,怎么就那么巧到了多年没去的静嫔宫外呢?怎么就最后巴巴的提醒了皇上那一句呢?至于药香应该是静嫔娘娘故意弄出来吸引皇上的,要不然二十多年皇上就闻不到,这边靖王一说参与夺嫡,那边皇上就注意到了静嫔,哪有这么巧的事呢?
这里戏里最关键的是这句:有大半年了吧。皇帝问霓凰来京城多久了,高公公先是很快的回答:不到一年。皇帝明显的生气了,瞪了一眼,高公公马上改口:有大半年了。这两句的差别就是“才不过半年”和“已经大半年”的差别。前者意思时间并不久,那边南楚一来人就让人家回去了,显得不厚道。而后者则是来了大半年了都,时间也不短了,也该回去了。高公公察言观色的能力已经修炼到了神境界。对皇帝的了解,也无人能出其右。
看到他和皇帝争论围棋那一段,我就知道,这个太监皇帝一辈子也离不开。
为啥之前二十年高公公就不提醒皇帝静妃生辰呢?皇上接着问你看这些礼物怎么样?其实这就跟前段时间流行的元芳,你怎么看一样。皇上这么问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有数的,他只是希望有一个外在强化来加强自己的想法。所以高公公用了两个“足矣”来肯定。
高公公又是看透一切的表情。
高公公说这话是摸准了皇帝爱虚荣的心思。明知是一戳就破的马屁却仍要拍,也不怕欺君这真是只看破人心的狐狸啊。
这里轻轻提一下御医真是高明之极,皇上生病不应该只有静妃一个人有表示,别的娘娘应该也没闲着,单单只提静妃太明显,避免给皇帝留下是静妃的人的印象。
很多人说这段是高湛故意为之,我觉得未必,按历史制度,东宫虽在皇宫,却不归皇宫管理,太子在宫里干什么,高湛应该不知道。
太子国孝期间饮乐,皇帝当时气得拔了剑想进去收拾太子,被高公公劝住的,因为门一开的话,就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了,皇帝就算再后悔也得废了太子,高公公其实是不想让皇帝有后悔的机会,也是给了太子最后一线机会。
又见桂花,给处女座剧组点一百个赞。
这里又给高公公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皇后无故囚禁皇上最宠爱的妃子,估计他觉得皇后还不会因为吃醋傻到这种地步,所以心里怀疑,眼神里就表现出来了。
这个时候开始已经有了明显的偏护,搬出了静妃娘娘,三言两语,就让陛下想起了静妃,此时不应该苛责靖王。之前帮忙是顺水人情,但这个场面打断说话,还是有一定风险的,是否能说明比时高公公已经偏向靖王了。
这个星象之说不排除是梁帝自己安排的,就是在官面上给废黜东宫一个由头罢了。虽然太子无德,但是走到这个地步,高公公还是忍不住的替他惋惜一下,流露出落寞的神情。唉,这皇宫里瞬息万变,眼见他高楼起,眼见他楼塌了。
这个神句笑哭了多少人,这是故意反着说,梁王如此心疑之人,反着说话反而让他觉得一定是有人故意做局,装傻卖萌,真正的大智若愚。
纪王又一个隐藏很深的聪明人,顺水推舟送给梅长苏一个人情。一说到初五发生的事情,高公公就立刻明白是哪件事情了。这里给了两次镜头,第一次是明白哪件事,第二次再给,我们的高公公其实就已经知道这时的纪王是在暗中帮助靖王。
静贵妃的这条皇帝身边的眼线是谁呢,结合后面的表现我觉得是高公公,这个时候高公公应该已经站队到静妃这一边,静妃送百合汤还有刺探皇帝心思的意思,收了就说明问题不大,不收就要想不收的对策了。
他已经猜到了梅长苏是林殊,高湛给静妃的宫女提示:苏先生不得入宫,事后皇上问他:你信不信梅长苏是林殊。模糊了一辈子的高公公第一个给了肯定的答复:不信。这个时候朝局权利划分已经很明显了。
冒着触怒龙颜的风险提醒梅长苏毒酒。此时靖王的权力已经很大:我不会做第二个祁王兄,他羽翼丰满,料定皇上奈何不了他了。
宫里风就没停过,把整个宫廷看的真透。
高公公的智慧,已经到了无招胜有招的地步了。若论眼力见儿,整个琅琊榜也没谁能比得上他。或浓或淡,或四两拨千斤,或确定的话,他确实帮了靖王很多忙,那么高公公的动机是什么?扶立新君以求权势?他又不是魏忠贤,没有插手朝局的意愿。还是心中那隐藏很深但是存在的正义?我就不妄言了。
本文作者:争论布咻(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