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书整理,看历史上冉闵地位争议考实野史趣闻

2018-10-23 22:36:08

一、冉闵是不是一介莽夫

《晋书》:

善谋策,勇力绝人。

《资治通鉴》

闵骁勇善战,多策略。

慕容恪巡陈,谓将士曰:“冉闵勇而无谋,一夫敌耳!

慕容恪阵前激励士气当然不能去夸对方,之所以还承认勇——因为大家很容易看到啊

至于冉闵自立后的一些举措,个人认为很多都是不够明智的,更有易怒、自大等缺点,当并不能简单的视为莽夫

《晋书》:

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

在文教方面也显示出了足够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二、冉闵为赵将时是否屠杀过汉人

《晋书》:

(石虎)以夔安为征讨大都督,统五将步骑七万寇荆扬北鄙。石闵败王师于沔阴,将军蔡怀死之……(夔)安于是掠七万户而还。

仅此一条,欢迎补充

三、关于三姓家奴

《晋书》:

“(石)勒破陈午,获瞻(冉闵父),时年十二,命季龙子之”

《资治通鉴》

赵大将军闵欲灭去石氏之迹,托以谶文有“继赵李”,更国号曰卫,易姓李氏,大赦,改元青龙。

于是僭即皇帝位于南郊,大赦,改元曰永兴,国号大魏,复姓冉

三姓则有之,家奴最多只能说一姓。然而其父冉瞻十二岁就被俘虏收为养子,出身显然不是冉闵能够选择的,没理由在这个问题上苛求

四、诛灭石氏算不算道德污点

《资治通鉴》

(慕容)俊使封裕诘之(冉魏使者常炜)曰:“冉闵,石氏养息,负恩作逆,何敢辄称大号?”炜曰:“汤放桀,武王伐纣,以兴商、周之业;曹孟德养于宦官,莫知所出,卒立魏氏之基。苟非天命,安能成功!推此而言,何必致问!”

他这种说法有瑕疵,知乎er教导我们“对政治人物的评价无关其私德”、“庸俗的小民才只关心大人物的私德,你们根本不知道天下啊天下”——这些都是胜者的特权!对于你们这些失败者,当然是在能力上、立场上、私德上全方位立体化地打倒你、搞臭你、嘲笑你

《晋书》:

(冉闵为将士请封赏)而(石遵)更题名善恶以挫抑之,众咸怨矣。而又纳中书令孟准、左卫将军王鸾之计,颇疑惮于闵,稍夺兵权。闵益有恨色,准等咸劝诛之。

(石)鉴使石苞及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等夜诛闵、农于琨华殿,不克,禁中扰乱。鉴恐闵为变,伪若不知者,夜斩松、才于西中华门,并诛石苞。

(孙)伏都曰:「李农等反,巳在东掖门,臣严率卫士,谨先启知。」鉴曰:「卿是功臣,好为官陈力。朕从台观卿,勿虑无报也。」于是伏都及铢率众攻闵、农凤阳门。

闵与李农率骑三万讨张贺度于石渎,鉴密遣宦者赍书召张沈等,使承虚袭鄴。宦者以告闵、农,闵、农驰还,废鉴杀之,诛季龙孙三十八人,尽殪石氏

五、冉闵造成了北方混乱?

《资治通鉴》

闵之为赵相也……赵所徙青、雍、幽、荆四州人民及氐、羌、胡蛮数百万口,以赵法禁不行,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其能达者什有二、三。中原大乱。因以饥疫,人相食,无复耕者。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石虎的皇后刘氏想专政,软禁了病重的石虎,矫诏杀燕王石斌、又欲杀司空李农。是为乱之始

然后姚弋仲、蒲洪、冉闵等拥立石遵攻杀刘后等人,冉闵当权。石冲、石苞、石祗又先后起兵攻击石遵,姚弋仲、蒲洪也与石祗联合反对冉闵,北方大乱

所谓“闵之为赵相”只是因为他处于漩涡中心,因此用来代表这段时期,然而时局的失控实在是米那桑一起努力的结果

六、冉闵造成了大量汉人惨死?

《资治通鉴》:

时河北大乱,遗民二十馀万口渡河欲来归附,会(褚)裒已还,威势不接,皆不能自拔,死亡略尽。

《晋书•褚裒传》:

遗户二十万口渡河,将归顺,乞师救援。会裒已旋,威势不接,莫能自拔,皆为慕容皝及苻健之众所掠,死亡咸尽。

前面已经说过时局大乱并非冉闵一人所致,人民因此流离死亡当然也没理由归罪于冉闵。

东晋趁中原大乱北伐,褚裒引军三万至彭城为李农所败退去。李农和冉闵为同一阵营(尚未自立),这倒可以和冉闵扯上关系,但你出兵打人家总不能让人不还手吧?

然后,冤有头债有主,前秦、前燕你们选一个

七、羯族被杀光了吗?

《晋书•慕容俊载记》:

(慕容)恪遂克广固,以(段)龛为伏顺将军,徙鲜卑、胡羯三千余户于蓟

《晋书•苻坚载记》:

鲜卑、羌、羯布诸畿甸

《魏书》中的尔朱氏为契胡,高欢称尔朱兆为“凶羯”,跟羯人应该也有关系。侯景好像也被认为是羯族,没有查到出处

有人认为冉闵杀光羯人破坏了生物多样性所以反冉闵,有人认为冉闵没把羯人杀光功绩是虚的所以反冉闵……恩,挺矛盾的

八、冉闵是否挽救了北方汉族

十六国的一大半都比冉闵晚,冉魏存在不过两年实际控制的也只有河北、河南相当小的地盘,东晋虽然不争气但也是家大业大。

说什么“没有冉闵汉族就亡了”实在是胡吹大气,这也是冉闵那么招黑的原因

九、冉闵是否有汉族立场

《晋书》

令城内曰:「与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敕城门不复相禁。于是赵人百里内悉入城,胡羯去者填门。闵知胡之不为己用也,班令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

闵曰:“吾属故晋人也,今晋室犹存,请与诸君分割州郡,各称牧、守、公、侯,奉表迎晋天子还都洛阳,何如?

闵遣使临江告晋曰:「胡逆乱中原,今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

道士法饶进曰:「太白经昴,当杀胡王,一战百克,不可失也。」闵攘袂大言曰:「吾战决矣,敢谏者斩!」

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

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资治通鉴》作“中土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

十、后期政策的改变

《晋书》:

署其子太原王(冉)胤为大单于、骠骑大将军,以降胡一千配为麾下

自匈奴刘渊建国,以左右司隶管理汉人,以单于左右辅“各主六夷十万落”。当时多胡人为兵,单于实际上掌握军事大权,仅次于君主。因此后来常以太子、亲信宗室为大单于。如刘渊以刘聪为单于、刘聪先以刘乂后以刘粲为大单于,石勒则先后以石虎、石弘为单于元辅。冉闵只是因袭此制而已

在诸胡大量内迁,北方拥兵者大都是胡人的情况下,采取完全对立的政策并不明智,而且当时冉闵正准备攻打后赵残部占领的襄国“锐于澄定”,改变屠胡政策以劝来者也是必要的。

“光禄大夫韦謏启谏甚切,闵览之大怒,诛謏及其子孙”,先屠后抚愚智或许有争议,因谏言杀人更易受到非议。但很有人据此认为冉闵仍然是以胡人自居,却无视襄国之战时法饶仍然以“当杀胡王”劝之,被俘后也斥责慕容等为夷狄禽兽。他屠胡你们说破坏民族团结、他绥靖你们又说看吧他果然还是胡虏……戏怎么那么多呢?

十一、屠胡中滥杀汉人问题

《晋书》:

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尸诸城外,悉为野犬豺狼所食。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

《十六国春秋别本》:

诸胡羯无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有的辑本作“无不滥死”,下文又有“屯据四方者……”)

滥杀的确存在,只是程度有争议,或止于“有”、或作“半”、或作“无不”。但只是对于“高鼻多须”即羯人特征明显者。乱世无常,这些失误并不能决定整个行动的意义

十二、如何看待冉闵屠胡

网上怎么为大清、大元洗地来着——“中国人就是爱夸张,冷兵器时代根本不可能死那么多人”、“古代没有国际法,屠杀没什么好指责的”、“人权是现代观念,不要学了个新词就到处用”、“古代行军打仗没有后勤全靠劫掠,杀人是必须的”、“哪个王朝不杀人,XX也搞屠杀”、“你们这些反贼屠杀你们怎么了”、“你们X族不是也屠杀过别人”、“民族融合,融合呵……中华民族的事怎么能叫屠杀”

然而这些理由我们都不用,反抗性的屠杀怎么能和侵略性的屠杀混为一谈。有意思的是有些人在汉人被屠杀时一个个故作高深熟视无睹,到了汉人反抗屠胡的时候却难得地、愤慨地表现出了人道主义的关怀——对这些侵略者。毕竟,反抗可是民族融合的逆流呢

冉闵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范文澜

就个人而言,在感情上表示理解,在理智上并不提倡,在道义上给予批评

(转载知乎,作者:般礴,知乎ID:有立场的中立)

本文作者:木头演义(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