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能够名垂千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野史趣闻

2018-10-23 22:37:10

出处:网络

能够名垂千史的人往往分为两种,一种是只知其事而不知其人,(例:大家只知“屠胡令”而不知冉闵)。另一种则是知其事,也同样知其人。往往这种伟人其事迹足够伟大,其个人魅力也值得赞颂,否则大家就会只知史记而不知司马迁。

说起司马迁,就一定要谈起一个人,那就是李陵,可以说司马迁能够锒铛入狱遭受宫刑(也有腐刑的说法,其差别在于阉割部位不同)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李陵这个人物。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出处:李陵

公元前99年,李陵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同年,与主帅分兵,遭遇匈奴八万精锐,边走边战打了八天八夜,终因无人支援以及兵力悬殊而战败投降。此事传至朝庭,武帝大怒,朝臣皆树倒猢狲散,指责李陵贪生怕死选择投降,司马迁却站出来义正言辞的为李陵辩护,(为李陵辩护不可能仅仅是出于友情的角度)他认为李陵为人孝顺、讲仁义,对待手下士兵有恩信,可能是诈降(其父李广曾有诈降先例),他劝汉武帝不要武断,李陵兵败并不只是他一个人的责任等等。司马迁是万万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一席话竟能引来杀身之祸。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为李陵开拓罪行是假,而反对自己远征匈奴的政策是真。于是下令处死司马迁。

在这里我们要阐述一下关于汉代死刑的“别样”处理方法,被判处死刑的可以用几种方法赎罪或减罪,一:缴纳50万钱可免一死,二:归还受赏的爵位,二:接受宫刑。宫刑所带给一个男人的屈辱感,是无可比拟的,更何况是在封建时期。司马迁本不是什么大户人家出身,自然没有爵位可以归还。他在受难之前当职的官位不大,所以根本拿出那么多买命钱,所以他只能选择宫刑这一条路,因为他认为他还不能死,他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完成,那就是史记。

出处:网络

很多人都认为,司马迁是在监狱中开始创作史记的,实际上并非如此,早在入狱之前司马迁的史记已经处于创作阶段,但是这次的打击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常,牢狱之灾使他能够更加专心的创作史记。宫刑之后司马迁大彻大悟,看淡人世冷暖、世间百态。对于世俗更是无所顾忌,再也不必因为权势的原因而影响到自己的创作思想。(例:对开国皇帝刘邦的小人得志的形象描述更加明显,反而对于失败者项羽的描述更加英伟,同时也对自己的顶头上司汉武帝的评价也是功过参半)

司马迁的著作是成功的,同时在生死与耻辱之间所做的抉择更是对忍辱负重的最好诠释。用实际行动验证了那句古话:人之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单司马迁一人、一本史记就道来三千年历史,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出处:网络

司马迁的成功是必然的同时也是偶然的,若是没有李陵事件而遭受宫刑,也许司马迁无法写出如此严谨、又不拘一格的史记。其成功也是必然的,正是因为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对于李陵事件的敢于谏言,拥有不做落井下石之人的这种刚正不阿的精神,才会让后人不仅能够记住史记,同时也能记住司马迁这个伟大的人物。

(后记:1.史记成书于公元前91年,不到一年,相如死。其死因不明,史学家更为倾向于自缢而亡的说法,认为其自杀原因是:为了洗刷自己是因为苟活于世才选择宫刑的贪生怕死的形象,所以在史记完成后决然赴死。2.李陵欲诈降确有其事,后因武帝诛其全家使得李陵心灰意冷,至死仍未回到汉土。)

我是凳上客,是荧幕下的一名观众,片刻进入氛围,片刻抽离出身。即走即留,既留既走,不做任何判断。

本文作者:凳上客(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