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高考”的?野史趣闻

2018-10-23 23:00:36

古代“高考”,第一个难关不是试卷,而是考场环境。明清时期,进场的时候,为了防止作弊,考生们必须排着队,一个个脱光衣服验身,查清楚有没有带小纸条,平均一个考生就要耗上大半个小时。进去之后,是一个个小黑屋,叫“号房”,跟监牢似的。带着笔墨蜡烛和干粮进去,一坐就一天,第二天早晨才能出来,中途睡觉连床都没有,只能拿两块木板拼起来凑合着用。考生也可以在里面上厕所,可是房间严密,夏天不能透风,冬天不能生炉,温度不适,气味不宜,和现在舒适的空调相比,真是天上地下。

明清科举要考八股文。全文要分成八个部分写;每一个观点都要遵循“高考宝典”即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去拟;文章后四个部分,要分四段,每段必须有两段对偶排比句。格式要求非常严格,可谓“戴着镣铐跳舞”。除此之外,考题数量也非常巨大,以明朝乡试为例:第一场,先一口气写7篇论文;第二场,1篇政论,5篇判词,再加1篇公文;第三场,再写5篇时政评论。明朝有诗形容科举:三场辛苦磨成鬼。能全程咬牙熬过来的,真不是一般人,像大儒王阳明、大改革家张居正、大英雄郑成功、大名臣曾国藩等等没有一个不是凭借坚强的意志实打实考出来的。(来源:文史天地)

本文作者:春秋史社(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