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不为后人熟知的明末皇帝,在抗清史上还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野史趣闻
作者在《一年》这首诗中讽刺了短命的弘光小朝廷,对南明福王政权在抗清斗争中的软弱无能与内部倾轧表示了悲愤之情。那么,这个小朝廷是怎样建立的,又是怎样在历史上迅速消失的呢?
清军进驻北京后不久,顺治元年(1644)6 月19 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 年号弘光。这个政权刚一建立,就以讨'贼'复仇为宗旨。在福王即位的诏书中, 大肆攻击农民起义,咬牙切齿地号召地主阶级与农民军作坚决斗争。弘光王朝当时拥有相当庞大的兵力,总兵左良玉、左梦庚父子率领二三十万大军驻扎长江中游的武汉;总兵官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等四镇,拥有兵力三四十万,驻扎在江淮一带;河北、山东、河南、四川各地与农民军为敌的明朝残余势力以及反动地主武装,有的打着弘光年号,有的编入南明朝廷军队系统,拜官封爵。这近百万军队, 首先将矛头对准农民军。

弘光帝朱由崧
弘光王朝在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命史可法以督师的地位坐镇扬州;命高杰驻守泗州,弘光王朝在军事上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命史可法以督师的地位坐镇扬州;命高杰驻守泗州,管辖徐州等十四州县;刘泽清驻守淮安,管辖淮海等十一州县;刘良佐驻守临淮,管辖凤阳等九州县;黄得功驻守庐州,管辖滁、和等十一州县。他们设此四镇作为军事据点,以屏障南京, 企图整装北伐,扑灭农民起义,实现大明的中兴大业。
弘光王朝并没有把清军入关作为自己的主要威胁。当时清朝统治者打着'为尔等复君父仇'的旗号,减少了来自汉族官僚地主方面的反对力量。进驻北京后,清廷又把全部兵力投入镇压农民军的战争, 而对南明王朝暂作妥协姿态,制造和谈的假象。直到弘光政权派出的议和使臣被打发回来,和谈破裂,清军南下,已经直接威胁到弘光小朝廷的存在,史可法等才开始准备进行抵抗。福王作为弘光之主,却终日沉湎于酒色,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他把'万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当然不可能担起领导抗清斗争的任务。顺治二年初,清军占领潼关、西安,李自成的大顺军被迫向南撤退,明朝的残余武装纷纷降清, 清军的力量迅速壮大。清朝统治者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消灭福王小朝廷,即弘光政权,进而实现对全国的统治,于是命令进入西安的多铎率军东下,四月三日,多铎兵出虎牢,分兵三路并进,十八日占领归德。然后分道南下,在五月四日攻占徐州,弘光小朝廷面临朝不保夕的命运。

1644年形势图
弘光政权实在是太腐败了,就在清军进入淮、徐,江北快要不保的时候,守备在江北的四镇将领却还在抢占地盘,互相火并。其中,拥兵最多的高杰已被投降清朝的许定国设计杀死,而其他将领则迅速瓜分了他的军队。南京小朝廷里也是风波迭起, 马士英等把持朝政,压制东林余党。而屯兵武汉的左良玉却袒护东林党,起兵数十万人顺江东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内战,与马士英等争夺权力。五月八日,左良玉打到安庆。九日,清军从泗州渡过淮河。刘良佐、刘泽清畏敌避战,率兵南下,逃之夭夭。史可法虽竭力筹划防御,但江北各部却不听其调遣。他身为督师有名无实,实际上也无师可督,只好退守扬州。十三日清军兵临城下,包围了扬州城。二十日,缺兵无援的扬州孤城抵挡不住清军的猛烈炮火,终于陷落,史可法被俘。多铎劝他投降,史可法却回答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可屈。'于是被清军杀害。其部将刘肇基等率残部和城内人民一起,继续与清军作战, 直到人亡矢尽。清军入城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城,史称'扬州十日'。

史可法纪念堂
清军血洗扬州之后,乘势渡过长江。六月二日占领南京的门户镇江。第二天深夜,昏醉在美酒歌舞之中的弘光帝急忙溜出了南京,夺路逃向芜湖, 以期能够得到总兵黄得功的庇护。整个小朝廷里鸡飞蛋打,乱作一团,纷纷逃窜,如鸟兽散,有的已作好迎降的准备。南明武装的基本力量,如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刘泽清、刘良佐和高杰的余部,这时全部投降清朝。守卫南京的二十三万军队,也很快放下武器,清军没有受到任何阻挡,就在六月八日开进南京,宣告福王小朝廷--弘光政权的覆灭。降清的刘良佐抓住弘光帝,押回南京。
六月底,清军由常州、无锡直取苏州,七月四日打到杭州,逃避在杭州的潞王开城迎降。接着在绍兴的瑞王、惠王等明朝宗室,也纷纷奉表投诚。多铎进入南京时,南明一大批官僚,冒着大雨,跪在道边迎降。清朝统治者于是任命江宁、安庆巡抚以下的降官三百七十三人,作为其在江南统治的基础,同时改南京为江宁府,派八旗重兵镇守,并以南京为中心,继续向南方推进,扫荡各地的抗清武装和明朝残余势力。维持了不到一年的弘光政权,没有真正抵抗清军的进攻,却严重阻碍了江南人民的抗清斗争,而它对人民的剥削更是达到了敲骨吸髓、无以复加的地步,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多铎
本文作者:豪爷文化趣谈(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