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皇后”竟被日本浪人残忍杀害 焚烧后抛入池塘野史趣闻

2018-10-23 17:30:09

1897年,高宗改国号为大韩帝国,自行称帝,追谥王妃闵氏为“孝慈元圣正化合天明成皇后”。

明成皇后本名闵兹映,或译闵紫英、闵慈英,生前并非“皇后”,只是朝鲜王朝的王妃,历史上通称闵妃。1851年生于朝鲜京畿道骊州郡,太宗的元敬王后和肃宗仁显王后都出于骊兴闵氏,但此时已家道中落。闵兹映八岁时,父亲去世,和母亲搬至首都汉城,家境窘困,勤学诗文。1866年,闵妃被高宗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选中,册封为高宗王妃。由此,闵妃进入宫廷,开始了一段呼风唤雨、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

闵妃原本只是大院君为稳固统治的棋子。选中闵妃,是因她“无外戚之忧”,表现得“顺从自己”。但大院君却低估了闵兹映蕴藏的手腕和野心。
 

翁媳二人产生矛盾,主要是因为高宗子嗣。闵妃最初受冷落,大院君冷眼旁观。李顺娥生下庶长子李墡后,大院君为防止王妃权力膨胀,准备立李墡为世子,后来毒死闵妃长子,双方矛盾激化。闵妃先拉拢高宗,鼓动他亲政,又凝聚闵氏势力,纠结失势的安东金氏和丰壤赵氏(大王大妃阵营),合力对抗大院君。
1873年,闵妃利用批判大院君的上疏,发动政变把他赶下台,高宗宣布“亲政”。但高宗生性懦弱,闵妃集团掌控了朝堂。不久,闵妃生下王子李坧,立为世子,进一步巩固了权势。闵妃集团废除大院君时代的锁国政策,开放了“隐士之国”的大门。 闵妃开始采取通交、柔远的对外方针,走上“以夷制夷”的外交道路。
1881年7月,朝鲜爆发了反对腐败、暴政和日本渗透的“壬午军变”。大院君将闵妃逼出宫,二次执政,对外宣称闵妃已死,再次闭关锁国。朝日关系再度紧张。
流落宫外的闵妃向清军求援,大院君被强制送往天津受审。闵妃再次执政,成为朝鲜“事大党”的首脑,保持与清的宗藩关系,反对其他势力渗透朝鲜。
为加速殖民步伐,日本公使与亲日派策划甲申政变,事大党遭暗杀。闵妃迅速联络清军平息了政变。但推卸责任的日方迫使朝方接受《汉城条约》,索取增兵特权,以排斥清朝干预。为保留宗藩关系和派兵权,清朝越过朝鲜,和日本签《天津条约》,日本也有了对朝派兵权。

1894年2月,爆发了东学党大起义。高宗向清朝求援。为免内乱引起外国武装干涉,东学党与政府媾和,签署《全州和约》,起义基本平息。 日本不请自来,又怂恿清军赴朝,准备与清朝决战。两军到达时,起义已基本平息。日本声称帮助朝鲜改革内政,遭到拒绝。于是,日本决定铲除闵妃集团政府。
7月23日,日军胁迫高宗归政于大院君,组建亲日傀儡政府,流放、驱逐闵妃集团官吏,唆使朝鲜独立,废中朝所订条约,与清朝断绝关系。25日,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朝鲜马首是瞻的清朝惨败,日本完全控制了朝鲜。
闵妃被迫放弃权力,表示“认罪”、“改过”,安居深宫,以保妃位。
三国干涉割辽后,俄国趁机向朝鲜渗透。闵妃在美国顾问的建议下,决定以俄制日。亲日派和闵妃的矛盾愈发凸显。1985年7月,闵妃炮制了朴泳孝谋逆事件,发动政变,解散亲日政府,开始了第三次执政。
眼看六个多月来苦心扶植的亲日联合政府垮台,日本迅速召井上馨回国。
恼羞成怒的日本政府派军人出身的三浦梧楼代替井上馨任日本驻朝公使。10月8日凌晨,日本挟持了大院君(一说是大院君主动合作),以训练队作前锋,令日军守备队和数十名浪人冲进王宫。只有200人的侍卫队虽顽强抵抗,但因武器落后而败退。日本人一路闯入长安堂,逼高宗废后,被拒;另一路日本浪人攻进坤宁阁搜寻闵妃。很快,化装成宫女的闵妃被一日本浪人找到,以凶残方式伤害致死。日本人为毁灭罪证,焚烧了尸体,将骨灰丢进了池塘。该事件被称为“乙未事件”。

本文作者:威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