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明确宦官不得干政,为何明朝太监还是十分猖獗野史趣闻

2018-10-23 17:29:03

宦官,也叫做太监,是中国古代穷人家养不起孩子,吃不上饭,无奈送到皇宫里当太监,去伺候皇帝、君主和他们的家族成员。由于是去搞服务的,所以地位很低下,但他们负责皇宫内廷里的杂事,与皇帝朝夕相处,有时能得到信赖,所以有些太监能得到宠幸,以皇帝身边红人之名义,祸乱朝纲,败坏社会风气。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著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深明大义,知道太监干预朝政之危害,所以于洪武十七年制铁牌于宫门,明令“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违者斩”,并且“不许宦官兼外朝文武职衔,不许宦官穿外朝官员的服装,不许宦官品级超过四品”。对宦官是相当限制,但是为何中后期宦官还是骄横跋扈,为祸一方呢?

第一、政治上的需要

明成祖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由于英明神武,能征善战,知人善用,也被后人称为永乐大帝。正是这位皇帝,开始了太监干政的先河。是因为当年在靖难之役中,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就是靠收买建文帝压迫的太监,向自己提供情报。在攻打南京时,自己燕王府的太监王彦也是亲上战场,立下大功。所以朱棣当上皇帝后,他所代表的势力与建文帝的旧势力有着尖锐的矛盾,所以重用宦官来担任要职。

第二、君主的惰性

朱元璋深知得来天下不易,为防大臣功高震主,大肆诛杀功臣,又把丞相职位废了,自己又当皇帝,又当丞相,自己是农民出身,又不怕苦,所以勤于政事,日理万机。但他的继承者就不一样了,个个养尊处优,让出去玩可以,让天天批奏章,不可能。所以这活交给了宦官。司礼秉笔太监是皇宫第一太监,帮助皇帝批阅文书,前期的皇帝还会检查下宦官的批文,后来的皇帝们干脆就不管了,比如明武宗,号称天下第一大顽主,他当政后,不问政事,由刘瑾专权,以至于刘瑾权倾朝野,鱼肉百姓。所以这时从皇宫里出来的中央精神大都是宦官的精神,宦官势力进一步加强。

第三,缺少法治

封建社会都是家天下,家长说一不二,皇帝对法律的确立与废除有很大的随意性。由于宦官是皇帝用来实行专制、打压官僚势力的工具,做的事也都是为皇帝服务,所以有时宦官做了错事,皇帝对他们也只是轻罚。当然了,宦官自己也不能太过分,因为在相当民主的明王朝里,人人都有权上书弹劾,当你成为所有人集火的目标时,皇帝也保不了你。

这些宦官都没有好下场,他们为虎作伥,打击异己,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做人一定要做一个心存正义的人。

本文作者:赵哥看历史(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