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有名太监野史趣闻
2018-10-23 17:29:19
在我们所熟知的太监如:王振、魏忠贤、冯保、刘瑾之类,其实都是集中在明朝。
究其原因是明朝当时内阁制。
朱元璋建立起了大明王朝之后,在洪武十三年做了一件当时震撼全国的事情,他把宰相杀掉了,当时宰相叫胡惟庸。朱元璋杀掉胡惟庸宰相之后,正式下令废除了中国已经实行了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所以从大明洪武十三年开始中国就没有宰相了。没有宰相之后就意味着皇帝作为国家元首,同时要执行行政首脑的工作,这样就给皇帝产生了两种后果:一是使得整个国家权力集中到了皇帝手中;二是皇帝的工作量变得空前巨大。有人做过统计,朱元璋一天不吃不睡要处理的国家大事有400件,每天需要阅读的文字可能是20万左右。
因为朱元璋把宰相废除了之后,不得不使用一些学士来帮助他处理行政工作。一代一代演变到了嘉靖皇帝时,内阁制度才正式有模有样:有名称、办公地点、下属人员,内阁的所有大学士级别就从原来的五品或六品提升到了二品,甚至一品,比所有的五府六部官员们级别都高,所以到了嘉靖时期才最后形成了内阁制度。
朱元璋制定制度的时候忽略了一点,他的后代会不会像他那样精力旺盛、无限热爱行政事务。到了宣德皇帝的时候,已经对这种繁重的行政事务没有浓厚兴趣了。宣德皇帝有非常高超的文化修养,艺术天才可能在另外一个天才皇帝宋徽宗之上。因为他太热衷于个人爱好,每天只在内阁送上来的报告中看六七本,然后让他的太监批,之后就去逗蟋蟀。批红的权限转移到太监的手里。
属于皇帝的两大权力,拟旨的权力转移到了内阁,批红的权力转移到了太监手里。
有了权后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名和利。
本文作者:沐沐狗(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