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旧石器考古重大突破野史趣闻

杏花山朝阳洞遗址





杨庄西山地点剖面观察与测量
本报讯(记者 王昊 陈欣 文并摄 部分图片由市文保中心提供)昨天,从蓟县旧石器考古调查专家咨询论证会上获悉,天津蓟县旧石器考古又获重大突破,与会专家从今年新发现的14处旧石器地点的地貌部位与文化特征推测,天津人文史不晚于距今10万年,将人类在天津地区活动的历史从距今4万多年提早到距今10万多年以前。
从2005年开始,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蓟县北部地区开展了旧石器考古调查,发现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截至2007年,考古工作将天津市域的人文史从距今8000年提前到距今不少于4万年。今年5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再度在蓟县北部山区开展有针对性的旧石器考古调查。昨日,蓟县旧石器考古调查专家咨询论证会在蓟县召开,此次调查新发现了14处旧石器遗址,其中的杏花山朝阳洞系天津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将天津市域的人文史推向了不晚于距今10万年,达到了旧石器时代中、早期。
新发现旧石器遗址14处
昨日在蓟县旧石器考古调查专家咨询论证会现场,展示了在此次调查新发现的14处旧石器遗址采集到的石制品,有石片、石核等,有的石制品体积比较大,有的则很小,观察发现石片制作得很锋利,应该是用来切割物品的。
此次调查新发现旧石器地点(遗址)14处,分布于蓟县下营、罗庄子、孙各庄、穿芳峪和渔阳等5个镇乡,采集石制品千余件,这次调查,使天津的旧石器地点(遗址)总量达到27处。采集的石制品原料多取自附近砾石层,原料以燧石、角岩、石英岩为主;石制品以中型和大型为主;石制品类型较为丰富,包括石核、石片、断块及工具等,工具种类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等;修理多采用锤击法,且以正向加工为主。
10万年前就有人在这里生活
据2015蓟县旧石器考古调查学术顾问、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陈全家介绍,调查新发现14处旧石器地点,文化遗存分布的地貌部位清楚,石制品技术与类型特征明确。此次调查在第IV、III级阶地上新发现的下营南岭、杨庄西山等地点,以大型砾石为原料,生产大石片工具为特色,在华北旧石器文化体系中鲜见;以东井峪骆驼岭为代表的第II阶地地点,石片石器的小型化趋势明显,与第IV、III阶地的石制品形成鲜明对照。上述地点与东营坊遗址以燧石为主的小石器工业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文化面貌,代表蓟县旧石器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建立区域旧石器文化序列奠定了基础。
另据陈全家教授介绍,从地貌部位与文化特征推测,此次调查新发现的旧石器地点的年代已经进入到旧石器时代中、早期,不晚于距今10万年,将早期人类在天津地区活动的历史推向了更久远的时代。此次调查发现的杏花山朝阳洞系天津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并且里面有人类活动留下的文化遗存,这个发现应该填补了天津地区没有洞穴遗址的空白。另外,在这个洞穴遗址地表采集到一些石制品,有人工石制品的特征,应该是旧石器人使用的工具,所以说这个时期的人已经在这个洞穴里进行生活。
天津旧石器考古大事记
●2005年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了蓟县旧石器考古专题调查,在蓟县北部地区共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地点13处,采集包括各类刮削器、雕刻器在内的各类石制品千余件。实现了天津旧石器考古零的突破,将天津市域的人文史由距今8000年前提前到至少1万年以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2007年5月至7月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队,对蓟县东营坊旧石器地点进行考古发掘,出土典型石制器90余件,该项目也是天津第一次对旧石器地点进行考古发掘,相关测年样本经国际专业检测机构监测显示,东营坊旧石器地点绝对年代距今不少于4万年以前,又一次刷新了天津市域的人文史。
●2015年 本市的旧石器考古又有重大成果,将天津市域的人文史推向了不晚于距今10万年。据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盛立双介绍,下一步将结合2015年的调查工作,在“十三五”期间,将持续开展蓟县地区的洞穴遗址专项调查、典型洞穴遗址和矿物遗址的考古发掘,希望通过发掘工作,把天津地区史前文化的序列能够搞清楚,最终目的是为探讨天津地区的早期人类提供最坚实的基础。
本文作者:城市快报(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