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 “小人书” 四十年野史趣闻


连环画《关羽》 施大畏作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对于很多人而言,“小人书”这些巴掌大小的故事绘本是孩提时代最好的玩伴和启蒙“老师”,如今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日前,“书的记忆——韩硕、张培成、施大畏连环画插图作品展”在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举办,展出了3位画家创作的百余件极具鲜明个性的连环画和书籍插图作品,展示了他们数十年在艺术上孜孜追求的历程。
自1978年调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创作员以来,我便与连环画和插图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事美术创作,我们这一代人有一个特殊的经历,绘制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和为文章插图。连环画的制作是一件平凡又辛苦的力气活,而各种报刊、杂志又都是我们插图创作的学艺沃土——尽管它只占据一篇文章的小小角落,恰是这个“豆腐干”般的一角,为当年热爱绘画的我打开了一扇又一扇做梦的窗户,并由此走向更为广阔的艺术天空。时至今日,我仍然在这个神秘又充满魅力的世界里探索,其乐无穷。
一晃,竟有40年了。
每当在书架上找出几本我画的尘封多年的“小人书”,如同遇见了久违的老朋友。惊喜之余,也常为当年绘画能力上的不成熟而深深遗憾。今天,整理出那时创作的一些存留的画稿,也算是对一段生活的总结。学艺求索,乐此不疲——这样的生活状态,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回想当年,为一部“小人书”的创作,作者必须要到故事发生的地方采集素材,寻找灵感。我画了不少“小人书”,自然也去了不少地方。那是一段特别有意思的创作体验:带着一封出版社的介绍信,背上行囊和画夹,路程难免艰辛且令人疲惫,但是,正是那些素不相识的普通人给予了我温暖和帮助,由此转化为绘画创作的激情,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图画中。时光荏苒,当年下乡为他们作的素描肖像我一直珍藏着,这是一段永恒美好的回忆。
画“小人书”,不能算是件轻松的事,能接到一部自己喜欢画的连环画脚本,是再高兴不过的事了。在这本小小的脚本中,充满着挑战的振奋,包含着探索的乐趣。在画幅不大的天地里,我让自己变成一个导演,策划诞生一部优美的作品,又让自己尝试演绎故事中出现的各种角色,尽力让他们在我的笔下鲜活起来。多少个夜深人静,我沉浸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之中,享受这份“小人书”给我带来的欢乐。
如果说“小人书”创作带给我的是一份马拉松式的酣畅淋漓,那插图创作带来的快乐似乎要更单纯一些。
其实,插图创作是一份幸福的工作,为一篇美文妙文配图,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也正是因为插图这份工作,让我与许多令我敬仰的文学家有了一次次难忘的神交,我也荣幸地成为某个文学作品的最早一批读者。不管文章长短,我都必须认真读上几遍,才可能正确地表达出作品的精神内涵而做到锦上添花。
插图工作不仅让我饱览了许多好作品,也结识了不少文学界的好朋友。作家朋友们对社会认知的敏感、解读生活的深刻以及在文学雕琢上的严谨,都给予了我日后创作工作很大的启示和帮助。我也为能在一篇好文章中留下过足迹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我与“小人书”和“插图”相交的40年,也是我与艺术相交的40年。艺术创作是一件孤独寂寞的工作,是一种精神的法则和自塑。回望过去,感悟良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艺术之路并无捷径,唯有执着和坚守。
(施大畏 作者现任上海市文联主席、上海市美协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
本文作者:当代作家网(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