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青龙的后代、茶叶幻化的德昂族(民族系列2)野史趣闻

2018-09-15 13:00:35

从芒市车行约1个小时,抵达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新中国成立后,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形态的“直过”,德昂山也因此被称为“直过区”,而三台山乡也成为德昂族文化研究传承传播和游览的核心区。这次我们拜访的是德昂民族乡的“出冬瓜村”。出冬瓜村我们一直猜为什么叫这名,是因为盛产冬瓜吗?呵呵

德昂族的传说:“太阳爸爸和青龙妈妈”的民间传说,传说他们是太阳“斯母达瓦啥那”和龙女“青龙”在岩洞中生活繁衍的后代,因此把太阳及青龙作为本民族的标志。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龙川县户弄乡建有龙阳塔。龙阳塔青龙腾升,艳阳高照,象征德昂族人民奋勇向上,追求光明和幸福的精神。于是龙就是德昂族的母亲,太阳就是德昂族的父亲,在岩洞里养育了德昂族的后代。

德昂族博物馆的进院的大门和园内的雕塑都有太阳和青龙的标志,这是德昂族的信仰,是吉祥的象征。德昂族因为是直过民族,所以并没有很久远的历史,但也是值得一看的,是全国最大、最完整的德昂族民俗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周六闭馆。

德昂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又称浇花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龙阳节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先了解一下德昂族的历史: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为跨境民族,中国境内约有2万多人,而三台山德昂族乡人口虽然仅1万多人,却占中国境内人口的75%,缅甸境内大约有100万人,据2012年有关数据统计,德昂族人口列56民族第45位。

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德昂族最早在汉晋时期被称为“濮人”;唐宋时期被称为“扑子”“茫人”;元明时期被称为“金齿”“濮人”;清代又被称为“崩龙”,并且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所以(崩龙族)德昂族原名“崩龙族”。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改名为德昂族。“崩龙”是他称,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思是“山岩“”岩洞“。

德昂族妇女有在腰部装饰“腰箍”的传统习俗。她们的腰箍大多用藤篾或者竹篾制成,一般成年的女子均配有腰箍。同时还是男女的爱情信物。相传很久以前,德昂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开始人都长得一样,分不清彼此,妇女们出了葫芦就到处乱逛,不愿意跟男人在一起生活,后来为了让妇女不再到处飞了,将藤篾做成腰箍拴在妇女的腰上,从此妇女再也飞不动了,后来腰箍就变成了德昂族妇女的一种美丽饰品,流传至今。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子久了,牛就跟她特别亲近,对于大妈来说,养牛喂牛,对牛的情谊就如城市里的人养的宠物一般,生生相息,难以割舍,宛如亲人。

德昂族的服饰十分富有自己的特色,有些妇女剃光头后用黑布包裹,戴大耳环,银项圈。他们喜欢用大方块银牌和银泡和许多的红色绒球作装饰,据说胸前的银饰等是富有的表现。

这是至今已有356年历史的“奘房”,虽然经过很多次修补,至今里面只住着一位僧人,几十年虔诚地守护者白塔。德昂族有自己的语言,通傣汉文,信仰小乘佛教,虽然我不太懂,但非常敬佩这位守护者。

我们来到老乡长赵腊山家,品尝德昂族特有的“酸茶”,听老乡长德昂族与茶的故事,酸茶是新鲜的茶叶放在竹筒中发酵60天而成,德昂族好饮浓茶,自古就有饮茶的习惯,被称为“古老的茶农”,在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中记述德昂族人们是从茶叶进化而来的,因此,茶叶也被德昂住称做“始祖母”。

老乡长面前摆放的是十八怪之一的水烟袋,细细的烟丝飘出淡淡地烟香,水筒里的水过滤了部分尼古丁而变成黄色,需要经常清理换水,可能跟过滤嘴香烟有异曲同工的效果,通过不同形式来过滤尼古丁。

自然村的水鼓舞队表演曾获得全国民间歌舞乐展最高奖“山花奖”,我们看到的仅仅是很小规模的演出,激烈的鼓点,细细的吟唱,舞动的步伐,不停歇的跳跃,满心欢喜的笑容......一幅丰收喜庆的情节展现在眼前。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李腊拽正在述说德昂族古老的创世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尽管听不懂,但从那阴阳顿挫的话语中,可以想象着史诗中的故事,阐述着历史的变迁阐述着美好的愿望,而今会吟唱史诗的德昂族人只有李腊拽了......

夜幕,一桌丰盛宴席摆在面前,端起酒杯,唱起祝酒歌,祝愿德昂族人永远快乐!

图|文:郭素兰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作者:美兰love旅行(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