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功高震主,为何年羹尧和曾国藩结局截然不同?野史趣闻

2018-09-14 13:00:26

说起功高震主,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韩信。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论韩信:勇略震主者自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其实统治者对功高震主的大臣很敏感。功劳太大,会受到帝王的猜忌,往往难逃宿命的安排。现在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清朝两位功高震主的大臣。

年羹尧出自安徽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饱读诗书,颇有才华。起初受到康熙皇帝的信任,随康熙皇帝平定西藏,仕途可谓顺风顺水。在不到三十岁的年纪,就担任了四川巡抚,成为一名手握军政大权的封疆大吏。在之后的仕途中,还担任过四川总督,川陕总督。在率军平息青海的叛乱,立下了赫赫战功,威震西陲。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而后雍正继位,同样给予年羹尧充分的信任。在军政方面一向吝啬的雍正,却允许年羹尧把西北军政大权独揽。甚至重要官员的任免都要听取年羹尧的意见。

然而年羹尧却越来越飞扬跋扈,在朝廷中结党营私,在民间搜刮民脂民膏。逐渐引起的雍正的严重不满。随后逐渐解除了年羹尧大将军的职务。不久又以谋叛等92条大罪赐给年羹尧自裁,不久就死在狱中。而亲属也多被处死或者流放。

曾经叱诧风云的年大将军最终竟落得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处境。

而生活在晚清的曾国藩同样和年羹尧一样对清朝的贡献巨大。他却最终能善始善终。

曾国藩是湖南人,早先原是一介书生,后来投笔从戎。从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最终成为一个威震天下的湘军将领。

曾国藩最先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崭露头角,深得慈禧太后的重用。长时间担任两江总督的职务,还曾有过疆臣之首的称号。曾国藩与年羹尧最大的不同是,曾国藩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仍然不骄不纵。他所统帅的湘军,人数曾一度高达40万。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心里非常明白。朝廷其实是非常忌惮他的,也曾有学生劝谏他“西南半壁无主,南面可称王”,而曾国藩也从未有僭越的想法。曾多次主动裁减湘军,慈禧太后听说后对曾国藩也是越来越放心。因为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所以向来对汉人有所排斥。曾国藩也曾向慈禧太后表明自己虽然是一个汉人,但对清朝是极其尊重的。

在获得慈禧太后的信任之后,曾国藩的仕途越来越顺。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曾国藩还开展洋务运动。而当曾国藩死后。慈禧太后下令辍朝三日,追赠曾国藩为太子太傅,谥文正。这在当时对于一个汉人来说是一种极高的殊荣。

本文作者:诸葛之尚(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