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胞血亲不相容——雍正三哥与八弟的下场野史趣闻
雍正帝的三哥允祉下场
雍正帝的三哥允祉,多年以来,不少研究者都说他属于书呆子类型。康熙在世的时候,允祉一直本不太热心皇储之事。康熙时代,他在熙春园悠游了23年(1707-1730)之久,在大儒陈梦雷、杨文言、周昌言等人帮助下,主持编纂出两部大书:《律历渊源》和《古今图书集成》。大概就是因为这两部书,允祉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与世无争。
其实,这位皇三子,也是乃文乃武的一个人。他不仅仅诗词歌赋做得好,写得一笔好书法,连射箭都是一流,深得康熙帝喜爱,多次让这位三阿哥子代自己祭祀,没事就请到内宫赋诗宴饮。
特别一提的是,允礽能第二次被立为太子,允祉出力甚多,因为就是他揭发大阿哥暗中派蒙古喇嘛诅咒允礽,最终使得康熙回心转意,认定太子先前狂悖是遭到胤禔巫蛊所致。
所以,允祉虽然不算“皇太子党”,但对于大清宗社还是真心关切的。
种种迹象表明,康熙末年,被储君之事弄得焦头烂额。诸子之中,只有两三个人能够得到青睐,而当时的允祉,应该也一直在康熙帝考虑的范围之内。
雍正继位之后,按理说,三哥允祉从前不是自己反对派,自己称帝后,他更构不成对现政权的威胁,应该妥善安置才对。但雍正帝继位仅仅一个多月,就把允祉手下的文人陈梦雷等人逐出京城,发往边地劳改。而在当时,雍正帝八弟允禩门下势力很大,雍正帝就暂时不敢动八弟,索性先对三哥允祉下手——反正,允祉手下都是手无缚鸡之力之力的书生,先拿他开练!
思起旧怨,想起允祉毕竟和前太子的关系一直友善,雍正帝为了惩罚这位三哥,不久就下诏发配他到遵化马兰峪为康熙帝守陵。
雍正六年,雍正帝又称允祉曾经向大臣苏克济索贿,想对他治罪。有司希旨,建议对允祉夺爵圈禁。雍正帝假惺惺,说我的兄长之中,现在当王爷的就他一个人,算了,别降爵了,省得别人说我不能感化他。于是,雍正帝就把三哥从亲王降为郡王,并归罪于允祉的儿子弘晟,把这位康熙帝生前非常喜爱的侄子关进宗人府禁锢。
康熙八年,允祉亲王头衔刚刚得以恢复。不久,雍正帝的心腹怡亲王允祥病死。当时,允祉因为侧福晋生病而参加允祥葬礼迟到,拜祭的时候又无戚容。雍正知道后,勃然大怒,授意庄亲王允禄等人参劾。经过宗人府讨论,官员上奏称:
“允祉乖张不孝,暱近陈梦雷、周昌言,祈禳镇魇,与阿其那、塞思黑、允禵交相党附。其子弘晟凶顽狂纵,助父为恶,仅予禁锢,而允祉衔恨怨怼。怡亲王(允祥)忠孝性成,允祉心怀嫉忌,并不恳请持服,王府齐集,迟至早散,背理蔑伦,当削爵。”(《清史稿·允祉传》)
这还不算,宗人府还建议雍正帝处死允祉、弘晟父子二人。
此时,雍正帝帝位已稳,也不想做得太过份,就下诏夺允祉王爵,圈禁景山永安亭,其子弘晟仍禁于宗人府监狱。
雍正十年闰五月,允祉暴薨,清廷以郡王礼殡葬。
乾隆二年,乾隆帝追谥这位三伯父为“隐”,表面上似乎平反,但这个谥字,显然也不是有多好——隐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
雍正帝七弟允祐(1680-1729),乃康熙帝第七子(其初行次为第十五)。康熙十九年庚申七月二十五日子时生,其生母为康熙帝成妃戴佳氏。
允祐生来就有残疾,但非常爱学习,精习书法。当他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康熙帝就夸他“心好,举止蔼然可亲”。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康熙帝晋封允祐为多罗淳郡王。康熙五十七年十月,正蓝旗满洲都统延信出征西陲之时,允祐奉命管理正蓝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务。
雍正元年(1723)四月,允祐被晋封为和硕淳亲王。后来,以疾解旗务之职。雍正八年,病卒。
由于雍正帝一直认为这位七弟“敬谨小心,安分守己”,所以继位以来,还算一直善待他。
雍正帝八弟允禩下场
雍正帝八弟允禩,在康熙帝诸子当中,人望最好,才能最高,雍正帝也最为忌惮。
允禩虽为康熙帝第八子,但他的生母卫氏,出身乃“辛者库”,所以出身非常低贱。“辛者库”是满语“辛者库特勒阿哈”一词的简称,意为‘管领下食口粮人’,也就是内务府管辖下的奴仆。大凡清代八旗官员得罪后,他们本人以及家属都会被编入“辛者库”,成为戴罪奴仆。很可能卫氏先人中有人曾经犯罪,所以她才是“辛者库”罪籍。所以,康熙诸子中,属允禩母家地位最为卑下。
胤禩出生后,康熙帝非常喜欢这个孩子,怕日后受母亲卑微身份拖累,康熙帝就把这个孩子交由长子胤禔之母惠妃那拉氏抚养。雍正帝继位时,允许部分母妃“随子归邸”。当时,惠妃因亲子胤禔在康熙帝之时已被圈禁,于是就移居至胤禩府邸。
恰恰是由于母家身份低微,成长过程中总要仰人鼻息、看人脸色,所以,这位胤禩自幼聪慧,通晓世故,为人特别亲切随和。长大之后,允禩也是乃文乃武,和诸大臣关系融洽,和绝大多数兄弟们的感情也特别好。
皇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后,康熙帝十分器重允禩。而当长子胤禔自知无望承继大宝后,就以卦师张明德所言,向皇父推荐八弟允禩当储君,此举,惹得康熙帝深恨允禔的同时,也开始怀疑起允禩一直怀有希冀大宝之心,开始对这位皇八子警惕起来。不久,康熙帝更以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为罪名,把这位皇八子圈禁起来。
而一向和允禩关系甚好的皇九子允禟和皇十四子允禵听说八哥被父皇关押,两人都带了毒药前去劝谏。看到两个儿子如此偏激不懂事,康熙大怒,吹胡子瞪眼,指着允禟、允禵骂道:“你们两个指望他日后登基称帝,封你们两个当亲王么?你两个说自己出于义气,我看都是梁山泊义气!”
其间,年青的允禵于言语间冲撞了康熙,气得老头子从腰间拔出小刀,恶狠狠地说:“你要死,朕如今就叫你死!”当时,他挺身过去就要杀允禵。亏得当时皇五子允祺跪抱劝止,在场的众皇子皆叩首恳求,康熙才放下手中小刀……
卦师张明德案件审查结束,康熙帝因允禩听张明德狂言后隐瞒不报,下诏革去他贝勒衔。
后来,康熙想重新复立允礽为太子。结果,当他召集满汉文武大臣让大家从诸阿哥中择立一人为新太子之时,以佟国维、马齐、阿灵阿、鄂伦岱、揆叙等为首的朝中重臣,竟然联名保奏八阿哥允禩为储君,由此一来,使得康熙帝大感意外,由此更加怀疑允禩机心深重,在朝中广树朋党。
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九日,康熙帝重立允礽为太子;而后,康熙加封诸子,皇三子允祉、皇四子允禛、皇五子允祺三人,都被封为亲王;皇七子允祐、皇十子允俄,被封为郡王;皇九子允禟、皇十二子允祹、皇十四子允禵被封为贝子——如此一来,未受封爵的成年皇子中,只有已遭囚禁的皇长子允禔、得罪皇帝的皇十三子允祥以及康熙帝大疑的允禩了。
允禩当时的失望之情,可想而知。
康熙五十三年,对于允禩更是流年不利,康熙帝对他的印象,发生了深刻的、质的变化——十一月二十六日,康熙帝前往热河巡视,本来允禩原该随侍,恰好其母良妃去世二周年忌日,他就未赴行在请安,只派太监去到父皇处请假,并说自己将在汤泉处等候康熙帝一同回京。
儿子为他妈尽孝,康熙帝也理解,但他看到儿子派两太监捎给自己的两个老鹰之时,气急败坏——这两只老鹰,奄奄一息的——儿子给爹两只死老鹰,这不是诅咒自己折寿又是什么!
怒极的康熙帝马上召来诸皇子至,把允禩骂得一无是处,说他“密行险奸”,无君无父。气愤难耐的老皇帝,竟然说出和八儿子“父子之恩绝矣”的狠话,并且停发允禩本人及其属官的俸银俸米。
送给父皇两只垂死老鹰,肯定不是允禩初衷,或许就是当时四哥派人干的。允禩遭此打击,一蹶不振,并感染伤寒,几乎病死……
而当康熙帝暴崩之后,允禩并未否极泰来,而是麻烦才刚刚开始。
十一月二十日,雍正帝正式登基,马上下诏遣允禩、允祥、马齐、隆科多四人总理事务,以示优宠。十二月十一日,还加封允禩为和硕廉亲王,接着又授这位八弟为理藩院尚书——雍正帝之所以如此厚待允禩,还真不是想在自己的统治其间重用这位八弟,而是知道朝中“八阿哥党”势力不小,企图先稳住允禩。同时,雍正帝开始了一连串动作,开始清除昔日“八王党”的主要成员——胤禟、胤俄、胤禵、鄂伦岱、苏努人,相继被黜。
不到半年时间,允禩在京中的亲密之人尽遭遣散……
到了雍正三年三月二十七日,雍正帝派有司议总理事务王大臣的功过,结果允禩得到四个字:无功有罪;责管工部事物期间,允禩节省开支之举,被雍正帝斥为“存心阴险”;在处理了心腹密臣年羹尧“悖逆”案件之后,雍正帝开始集中精力处理允禩同党诸人:
雍正三年七月二十八日,革去胤禟贝子;雍正三年十一月初五日,宗人府建议,允禩应革去王爵,撤出佐领;雍正三年十二月初四日,把胤禵由郡王降为贝子;雍正三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从上三旗侍卫内每日派出四人随行允禩,贴身监视他的一举一动;雍正四年正月初五日,允禩、允禟被革去黄带子,由宗人府除名;雍正四年二月初七日,囚禁允禩,将其囚禁于宗人府的监狱内,身边只留太监二人……
最过份的,雍正四年三月初四日,雍正帝下诏,命允禩、允禟改名。事情发展到了这个份上,皇上四哥如此狠毒,允禩在高墙内只得自改其名为“阿其那”;五月十四日,雍正帝亲自将九弟允禟改名为“塞思黑”——据说这两个名字的满语原意是“猪”、“狗”等下贱词语,也有说是“讨人厌”等意思。确切原意,如今已经不可考,但肯定是具有非常的贬义词语……
雍正四年五月十七日,雍正召见诸王大臣,发布长篇谕旨,历数允禩、允禟、允禵等人“罪恶”;雍正四年六月初一日,雍正将允禩、允禟、允禵“罪恶”颁示全国,给允禩议罪40款,给允禟议罪28款,议允禵罪状14款……
雍正四年八月二十七日,报称允禟因腹泄死于保定;九月初八日,允禩因“呕病“死于宗人府监狱——不用说,这哥俩显然都是被四哥雍正帝弄死,皆是非正常死亡!
本文作者:赫连勃勃大王(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