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及其皇后是怎么死的?他们的死让慈禧得到了什么好处?野史趣闻
慈禧太后虽然只有一个独生儿子,但由于其性格强悍,母性较差,所以同治帝载淳从小就有些害怕自己的亲妈,逐渐长大后反而和温和的慈安太后更亲近。待同治帝要大婚选择后妃的时候,其与慈禧就选谁为后的问题上又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加之同治帝亲政后在一些问题上不愿意听从慈禧的话,使得母子二人的矛盾日益加深。
就同治帝选择谁当皇后的问题,慈禧和慈安分别给出了两种不同的意见:慈禧认为同治帝应该选立凤秀之女,理由是这姑娘年轻貌美,且聪慧超群;慈安太后则认为同治帝还是选崇绮之女好,因为这个姑娘雍容端庄,且习规知礼。其实慈安这个意见实际就是同治帝的意见,她想顺了同治帝的意,叫他满意。结果,得到东太后支持的同治帝果然没有听从慈禧的意见,毅然选定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为皇后,封号为嘉顺,同时他册立凤秀之女立为慧妃。慈禧对儿子的这种做法,非常不满,这为母子二人日后矛盾的加深埋下了引信。
阿鲁特氏的外公是八大臣之一的端华,她性格温柔、知书达理,最难得的是她还有一定的诗歌造诣。同治帝时常会叫皇后为他背几首唐诗听,每到这时阿鲁特氏都能背诵如流,因此小夫妻二人感情甚好。可慈禧本就对儿子选择阿鲁特氏为皇后不满,所以更看不得他偏宠皇后阿鲁特氏的做法,甚至还曾为此专门把同治帝叫到跟前训斥他说:“你身为一国之君,不思祖宗的基业,成天一味地在后宫厮混,成何体统?再者说,慧妃论模样儿,论人品,哪一点差?你怎么能冷落她呢?皇后年纪轻轻的,不懂礼法,往后皇帝不要动不动地就到皇后宫里去,那样是会妨碍处理朝政的。”
同治帝对母亲慈禧的说法虽然不认同,但也不敢太过违拗,据野史记载,同治帝被慈禧教训后既不敢再多去皇后那里,又不愿多去自己不喜欢的慧妃那里,于是干脆独自住在乾清宫,不想这却为日后的早死埋下了祸根。同治帝独宿乾清宫,时间一久便忍受不住寂寞没有女人的日子了,于是他便在“坏太监”的引领下,在夜里偷偷化妆前往京城城南的一些不入流的小妓院,找妓女消火,可次数一多他竟染上了可怕的梅毒。
其实得病也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得不到正确医治。皇帝得了性病,这无论如何是不能张扬的事,据野史记载,慈禧在这种情况下,竟授意御医要给皇帝按天花医治,御医在这样的大事上哪敢乱来。于是得不到正确医治的同治帝,从同治十二年十一月(1873年12月16日)卧病在床,到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夜里驾崩,期间经历了整整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最后还是落得浑身流脓流血而死。但官方记载,同治帝依然是患天花而死。
同治帝之死就够惨的,但他所宠爱的皇后阿鲁特氏在其死后的遭遇就更惨了。同治帝在世时,阿鲁特氏就常被慈禧斥责,待同治帝一死,她的日子就更是难过了。这些表面的婆媳矛盾还不是最主要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老谋深算的慈禧在儿子病危期间,并未按照常理遵循皇帝的意愿,选择其最亲近的侄子过继过来即位,而是出乎所有满清朝臣意料之外,选定了醇亲王奕譞 4 岁的儿子载湉为帝。这样就使得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处在了极为尴尬的地位,载湉是同治帝载淳的堂弟,阿鲁特氏就是他的嫂子,这就使得她既无法升级为太后,又无法继续当皇后。正是再这样的处境下,阿鲁特氏一狠心便自杀身亡了,她这一死,慈禧连最后需要考虑的一个棘手问题都不用思考了。
同治帝及其皇后阿鲁特氏的先后死亡,为慈禧太后第二次垂帘听政创造了绝佳的历史机会,为其日后三十多年的垂帘听政打下了极好的基础。不过,从同治帝夫妻二人死亡前后,慈禧一手遮天的做法看,当时的慈安和奕䜣已经基本被其征服,失去了决断之权,彻底沦为随声附和的配角地位,这表明当初两宫太后互相制衡,两宫太后和议政王奕䜣之间互相制衡的政治局面已经被彻底打破,满清帝国的权力重心,已经被慈禧利用亲生儿子同治帝的名义,全部转移到了自己手里,成为后来清朝末世的实际最高统治者。(文/讲史论教)
本文作者:市井讲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