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为什么要跳水鼓舞?还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野史趣闻

2018-09-10 22:30:45

公元2300多年前的“伊耆氏”时期,充满智慧的先民们,已经可以用陶土制作出声音激越雄壮,被尊奉为通天神器的“土鼓”。

自周代始,鼓便成为了八音之首,便随着人们走过了历史的长河,从蛮荒走至文明,从原鼓走至现今。

鼓乃雅俗共赏之器乐,俗可为民间欢庆祝兴,雅可入庙堂祭祀、宫廷宴集。

从而,使得鼓一步步从陶鼓、土鼓、皮鼓走向了现今种类繁多的现代鼓。

鼓的雅俗共赏之特性,在云南古代的少数民族中广为流传,然而,人民的智慧不可斗量。

他们创造出了一种由树心为鼓身,两端蒙以牛皮,使用时,需注入一定清水的“水鼓”。

这种鼓打击时声音浑洪,气势宏大,现今,只有德昂族仍保留传承。

据说很久以前,德昂族先辈们在劳动生产时,发现山林中有一种空心木头。

下雨后积满了水,碰到它时,会发出“乒乓、乒乓”的响声,非常的动听。

于是,心灵手巧的德昂族先民们就根据这个原理,制作出了水鼓,并随着鼓声起舞。

德昂族现存的水鼓有三种:短鼓、架鼓、巨式水鼓。水鼓以形状和大小的不同,从而使得在跳水鼓舞时,也各有千秋。

跳小水鼓舞时,需将鼓横挎于腹前,右手持鼓槌敲大的那一头,左手拍打小的一端,与镲

奏乐人边敲边跳,鼓者的鼓槌与钹者的钹盘不时绕出各式的花样,让人眼花缭乱。

观看的人们,随着鼓声围绕成圆圈,踩着鼓点载歌载舞,舞步以“单脚提步绕”为主。

时而单双蹉步、时而踢脚转圈,绕鼓尾、崴鼓、蹲跳、对蹬等舞蹈动作让人应接不暇。

大水鼓舞则用固定的鼓架架住鼓身,人在鼓前用鼓槌敲打,动作强劲有力,敲鼓人可即兴表演,镲、铓、小象脚鼓等乐手围绕在其身旁伴奏。

人们随着鼓声单步踢脚、原地跨步转圈、对跳,沉浸在恢宏的鼓声和欢乐之中。

现今,水鼓舞被评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作者:集彩文化(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