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当皇帝后,为何把一个去世已经49年的人开棺戮尸,满门抄斩野史趣闻
去世多年的人叫吕留良,鼓动造反的人叫曾静。
关于吕留良家族和雍正的爱恨情仇,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传说,就是吕四娘刺杀雍正的故事。
传说吕四娘是吕留良的后人,她为报世仇,打小拜江湖高僧甘凤池为师,习得一身好本领。她善使长剑,舞得虎虎生风,百十人无法近身。她身轻如燕,能飞檐走壁,出入深宅大院如履平地。
吕四娘习武归来,在吕氏祠堂前写下血书发誓:“不杀雍正,死不瞑目。”随即入京,开始了她的复仇之路。

(吕留良像)
传说不足为信,但雍正灭吕氏一门却是真实的。
雍正十年,也就是在吕留良死后的第49年,雍正以“大逆”罪名,判吕留良凌迟处死。但吕留良已死多年,所以雍正将吕留良剖棺戮尸,枭尸示众,其子孙、族人、弟子广受株连。凡成年男子斩立决,凡女子罚给官家为奴。吕氏一族无一幸免。这就是震惊雍正朝野的文字冤狱。
史载,吕氏一族受牵连人数之众,罹难之酷烈,居历次文字狱之首。
那么,为何雍正如此痛恨吕留良呢?
第一,吕留良对清朝统治不满。
吕留良是明末清初有名的学者,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和成就,桃李满门。
他幼年时 “颖悟绝人,读书三遍辄不忘”。成年后更是博学多艺,“凡天文、谶纬、乐律、兵法、星卜、算术、灵兰、青乌、丹经、梵志之书,无不洞晓”。
他一生专研《四书》,著述颇多,其弟子收集其文章编成《四书语录》《四书讲义》《吕子评语》《吕晚村先生文集》等。
同时,吕留良广收门徒,传道讲学,他的弟子最多时近百人。
吕留良忠肝义胆,高风亮节,有强烈的民族情节,一生致力于反抗满清的统治。

(雍正剧照)
顺治二年,清军攻入浙江,吕留良散尽家产,招募抗清义士,高举抗清旗帜,全家都投入到抗清战斗中。顺治四年,其侄儿吕宣忠兵败被捕,惨遭杀害。噩耗传来,吕留良一度昏厥,醒来后吐血数升。
作为一个文弱书生,吕留良毅然弃笔从戎,亲临战场,不幸身中流矢,箭入左股,终身留下残疾。
顺治八年,吕留良参加了朝廷的科举考试,中诸生。但在康熙四年,他公然昭告乡邻,主动舍弃诸生头衔,拒绝应试,引起朝野轰动,“一郡大骇,亲友无不奔问彷徨,为之短气”。
其后,吕留良还两次拒应朝廷的“征辟”,宁愿出家为僧,行医讲学,也不愿入朝为官。
第二,吕留良受曾静案牵连。
曾静和吕留良一样,也是激进的反满人士。早年曾拜读过吕留良的很多著述,频繁接触了吕留良的弟子严鸿逵、沈在宽等人,对吕留良的反满思想有较深刻的了解,赞赏吕留良的“夷夏之防”等观点。

(岳钟琪像)
雍正六年,曾静异想天开地企图煽动清朝将军岳钟琪起兵谋反。
岳钟琪是四川人,在雍正的手下混得不错,屡有战功,官至川陕总督,宁远大将军,是雍正的封疆大吏。手握雄兵数十万,独霸一方,位高权重。
曾静派弟子张熙携带书信前往岳钟琪处,劝说岳钟琪效仿其祖先岳飞(岳钟琪是否真是岳飞之后,无从考证),驱除鞑努,精忠报国,反清复明。
曾静还在信中历数流传于坊间的雍正数大罪状,包括谋父弑兄、嗜杀淫乐等。
岳钟琪看完来信后,冷汗直冒,惊骇异常,深感事态严重。迅疾拘捕了张熙,火速派人报告雍正。
在岳钟琪的威逼利诱下,张熙和盘托出。于是,岳钟琪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详细奏明,恭请雍正处置。
雍正随即将曾静捉拿归案,亲自审理,牵出了吕留良。于是就出现了前文所述的惨绝人寰的文字狱。
不过,雍正最终赦免了曾静。
他命令曾静到各地去现身说法,宣讲他亲自编撰的《大义觉迷录》。书中详细地驳斥了在民间流传的关于他的诸多罪状。竭力为自己正名,极力强调清朝统治的正统性。
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于曾静的到处宣讲,雍正的“十宗罪”反而流传更广,让民间家喻户晓。
(参考资料:《清史稿》)
本文作者:张生全精彩历史(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