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统一北方其实是时势使然野史趣闻
在我国,有两个“三国时期”,一个是东汉末年之后的魏蜀吴,另一个是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北齐和南梁。北周作为最弱小的一个,最后却取得胜利,确实有点运气成分,实际上,北周能统一北方也有其他原因。
孝武帝仓皇出奔关中时的东西魏中,东魏系确实是占有绝大的军事、政治、经济优势,西魏系也确实是被逼迫于当年北魏版图的残破一隅:关中,外有三国风云变幻、内有周齐派系流变,仅仅一个多世代时间,东西双方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东魏以其强大的军事(北镇)经济(河北)实力与西魏在洛阳、河东(运城)、晋州(临汾)一线展开持续鏖战,以至于宇文泰都不得不把自己的霸府设在了关中平原的东端同州(今关中东府大荔)。可以说,在整个高欢与宇文泰的时代,东魏对西魏都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西魏立国,军政结构上有尔朱天光入关中讨万俟丑奴叛军时带来的北镇兵团(贺拔岳、侯莫陈悦、于谨、赵贵、宇文泰、独孤信、李虎等)、宇文泰所招揽的关陇河东河南汉人世家坞堡势力(李弼、李穆、苏亮、苏绰、河东柳裴薛家等)、随魏帝入关中的洛阳胡汉官僚势力(斛斯椿、元欣等)。
因西魏立国西北一隅,唯一的郡姓望族聚居地区与农业经济腹地:关陇,处于四面环伺的无缓冲局面,这就迫使西魏政权放下彼此矛盾(胡汉族群冲突、北镇系与洛阳系的冲突、土著望族与客居军阀的冲突),以魏帝实力的正统名号为号召(西魏晚于东魏被篡,实有赖于此)、以北镇军人的军事实力为劲旅、以关陇河东河南汉人坞堡势力为辅政,凝结在尊奉正统(魏帝)、反抗高欢(北镇贺拔岳之仇、河东河南西奔汉人亲人被杀之仇)、保卫乡里(关陇、河东汉人坞堡)的一致利益旗帜之下,实现了政权内部派系的分工和谐与利益一致。
北周关陇集团在西魏时期便因外在形势所迫,完成派系合作,虽有宇文护的专权,但政权牢牢掌握在周宗室与亲信手中,为宇文邕除宇文护后整军经武提供了皇权集中的基础。
而北齐各派系的分化对立则使得北齐直到高湛时期才通过陆令萱、和士开等人的内廷势力实现贪腐严重的皇权集中,直到亡国还存在提防公室夺权的帝王心理,其皇权集中不充分之处可见一斑。综上,西魏北周迫于形势逐步实现的皇权集中,在程度上、时间上、体制上全面远超东魏北齐因派系内耗而拖沓了的皇权集中,实乃周齐局势互易的一大政治因素。
北周后期,北周武帝克晋州、入晋阳,虽有北齐内斗的有利时机,但河东的存在使得北周足以借此桥头堡快速攻入晋阳,大大提升了北周灭齐的速度,使得陈朝吴明彻无法迅速安抚淮南进取淮北,为日后北周灭齐后破灭陈宣帝北伐战略,创造条件。
从两魏南梁的后三国时代前期到周齐陈的后三国时代中后期,国际局势、内部派系、版图地势的变化,加之高齐皇室的内耗、贪腐、乱伦与宇文周先尊魏统、后尊周制形成鲜明对比,此消彼长,成败易势,周灭齐便成为了元魏末年风云流变的戏剧性结局,北周统一北方除了军事政治体制外,还有时势使然。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创,不尽之处请指正,欢迎大家多多点赞和评论。
本文作者:源稚生(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