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复辟的“辫帅”张勋为什么得到孙中山的尊敬?现代人应以为勉野史趣闻

2018-09-04 19:30:27

辛亥革命后,我国近代史上还发生过几次逆历史潮流的复辟活动,其中有影响力的两次,除了袁世凯就是张勋了。

张勋的“皇帝情结”恐怕比袁世凯还要重一点,作为一个军阀,他始终不愿意剪掉挂在脑袋后面的辫子;也正因为他是军阀,没什么人敢硬劝他剪掉辫子。于是他的辫子就一直这样挂着,他手下的兵们也都人头一条辫子,因此人称“辫帅”。

这样一个顽固守旧的人,任哪个“革命家”也该要鞭挞他一番,以表示自己的革命思想之先进、革命决心之坚定吧?但是当时所有“革命家”的头头,孙文孙中山,在1917年发给广西督军陆荣廷的电报中说:

“张勋强求复逆,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也。”

人各有志,孙中山是真真正正把复辟党对清廷的信仰与革命党对共和的信仰放在了平等的位置上。虽然历史证明,只有民主才是进步的道路,但是对于敢于坚持自己的信仰不愿放弃的人,孙中山就愿意给予敬重——他们至少不是左右飘摇的墙头草。

而张勋对自己的辫子如此有执念,也是他早年经历使然。1884年刚参军时的张勋只是一个厨子,十五年混迹军旅、稳扎稳打,他是一步步爬到总兵的位置上的。或许是觉得“朝廷待我不薄”,平步青云的张勋身先士卒、爱兵如子,攒战功的同时还攒了不少威望。后来他被宫里看中,调到大内,给慈禧、光绪都做过扈从。溥仪时期,他重新回到地方上,做了江南提督,领一个巡防营。

可以说,张勋的“顽固不化”是典型的旧社会报恩人形象。即使辛亥革命如火如荼,清廷统治去势如山倒,各地军阀都投向革命军时,张勋也带着自己的一营军力负隅顽抗。1917年,张勋部已经是全国唯一一支还留着辫子的部队了,他甚至还趁黎元洪、段祺瑞起内讧时一举北上,在北京留下了“辫子”最后的足迹。

1923年9月12日,69岁的张勋去世。民国大家欧阳武赠挽联有一句“戴发效孤忠,无言不仇,无德不报”,从这个角度来看,“辫帅”还真有些悲壮呢。

本文作者:黑老的历史课(今日头条)
热门推荐